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01日

总投资2.08亿

首个土著鱼类科普中心基地落地岑巩

本报讯 (通讯员 吴国明 姚瑶) 良种良养是渔业的发展核心。近年来,岑巩县深入贯彻落实长江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战略和践行“十年禁渔”行动,充分利用优质的生态资源,积极引进国家淡水渔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发建设集保种、选育、修复、生产、研究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园,全力开展鱼类种源技术攻关。目前,首个土著鱼类科普中心基地在岑巩县建设开工。

近日,笔者在岑巩县大有镇土著鱼类科普中心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挖掘机、土石方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抢抓工期,正在进行钢筋搭接、锚固、保护层垫块等工作,施工现场一派繁忙。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是项目一期里面的一期养殖的第一个小板块。一期养殖建成后将在明年2月底3月初可以投产,投产后将在一个月到三个月内把一期的二级和三级养殖全部建立好。”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主任杨巍介绍,目前一期建设的内容有一级二级三级养殖,二期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训基地、示范基地、包装厂、繁育场、珍稀鱼类保护的保育厂,还有贵州省第一个土著鱼类的科普中心。

国家淡水渔业岑巩基地项目总投资2.08亿元,总体建设面积3000亩,由300亩淡水鱼生态养殖基地和2700亩的大水面水产种质资源自然保育与净水渔业区组成。建设内容包括培训基地、示范基地,包装厂、繁育场、保育厂,是集保种、选育、修复、生产、研究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渔业的综合发展项目。

良种良养是渔业的核心。杨巍表示,目前国内面临良种数目不多、生态育种技术缺乏、良养模式缺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发展鱼类繁育,科普建设是必经之路。岑巩县具有独特的温暖气候和温暖水温,土著鱼类丰富,具备建立鱼类繁育中心的优越自然条件,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填补贵州省名特优鱼类研究、繁育养殖和综合利用的空白。

“基地建成后可推进贵州省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工程技术和技术推广与示范人才,满足全省在保护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的需求,增大全省高品质冷水鱼的有效供给。”杨巍说。

据了解,该项目是以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国内相关重点院校的专家为引领,依托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有限公司和贵州岑巩种源渔业科发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将建成产、销、研为一体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打造一流高级水产人才汇聚地、一流育种技术高地,使其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渔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

--> 2022-12-01 总投资2.08亿 1 1 黔东南日报 c203783.html 1 首个土著鱼类科普中心基地落地岑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