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01日

如何推进中学英语教育改革

○ 凯里市第六中学 石晓红

中国教育,她像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只要应试制度不改,人们就不敢放弃行之有效的题海战术,学生在学海中只能以苦作舟。我们偏居大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贵州省黔东南,它今天正经历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使之能找到一条既能满足升学,又能使学习变成愉悦学生身心的新途径。特别是英语这门学科,它在我州的中学教育改革中是一个重中之重。

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的教育改革,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教育思想方面:变“以英语为本”为“以人为本”。

2.教育目标:变“以掌握知识为主”为“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

3.在教学原则上: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4.课堂模式: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

5.评价体系: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一、教学思想:变“以英语为本”为“以人为本”

多少年来,我们许多教师在实践中用了大量的事实证明,英语教学本身,不仅应该承担掌握语言的教学任务,还应该而且完全能够承担培养学生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功能。这七个方面是: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思想品德、文化素质、个性品质、社会能力。

思维品质: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英语教学与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英语课堂呈现阶段,应该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景。在语言操练阶段,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相邻联想和搭配联想等联想思维的方法来掌握和记忆单词和句子,既能事半功倍地学习,又能开发学生联想思维能力。在语言实践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灵活现实的小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两人表演,用一种开放激情的课堂,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灵感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它是思维品质及多种因素的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只要我们充分抓住学生的潜在动力,认真探究,正确引导,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抓住青少年的表现欲、认同心、成就感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兴趣,不管原来基础怎样,只有学生能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学生的能力才能大幅提高,成绩也同时提高。

心理素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兴趣训练、好奇感训练、性格训练、注意力训练等诸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基础训练。这样做,在语言方面,能够激励他们大胆进行语言实践,不碍口、不害羞、不怕犯错误,勇于矫正错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在心理素质方面,也有助于他们逐步形成争强好胜、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敢于冒险,敢于迎接挑战,承受能力的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

思想品德:通过英语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也是英语教师长期以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英语教学能够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行为准则,是非观念;关心他人,学会合作。

文化素质: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它的背后都隐含着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沉积下来的文化底蕴。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而且还要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从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功底。

个性品质: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而且共性素质包含并表现共性素质。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制约,学生跟着老师走,教师跟着书本走,师生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学生就这样成了被教师和教材牵着鼻子起的书呆子。以思维方式为例,应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加个性”或者“合格加持久”的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目标:变“以掌握知识为主”为“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

在我们民族地区,如何建立一个长期的、科学的教育目标,是许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们持续不停探索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主要是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的语感,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要将教育目标的内容与目标的设计突出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养。

三、教学原则: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虽然偏远,我们虽然落后,我们虽然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但我们的原则不因地而就陈旧,要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素质的根本规定,素质教育的主要机制是内化机制,也就是说,人的素质是靠其本人主体的内化形成的。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英语是学生自己练习的,而不是老师讲会的,也就是说,学习英语是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是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的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是素质教育的生命线,是灵魂。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就没有素质教育,也就没有成功英语教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贯彻落实这条原则呢?首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分组活动主要方式加以逐步落实,效果应事半功倍。

四、课堂模式: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

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成功者有之,中国教革的成功典范——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它们的“三三六”学习模式在实践中彻底地打破了中国旧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室里“没有讲台”,一面定窗,其余三面有黑板,学生相对而坐,老师在课堂上只讲10分钟,上课时,学生或坐或站,自由自在。这种课堂模式,它主要是把时间让给了学生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原枯燥无味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开放激情的课堂。笔者认为他们也会遵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指导: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参与”的素质教育观。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师生观。

3.“英语是学生练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科学教学观。

4.“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

5.“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五、评价体系: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任何一种教学改革都必须得到与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的支持,否则必将失败。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更应重视这一观念,要因地制宜。杜郎口中学校长催其升也曾这样说过:“中国的教学改革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它将陷入传统教育的藩篱。”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中,既要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把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整个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指平时表现。它应该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活动情况(收言的次数和质量),课堂反馈检测或诊断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与课外英语活动的程度和表现等。这一切,可主要采用量化的手段进行评价。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文化知识和发展潜能等,则可根据大纲的细目要求,采用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形式。过程性评价的手段可以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或组内互评等来完成。总之,要由老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

终结性评价,主要指包括听力、口试等在内的期中和期末考试等。

在新的评价体系中既重视终结性评价,也重视形式性评价;既重视对运用英语能力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评价;评价的手段既有分数量化,也有文字叙述,评价的执行者既可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本人和其他同学。笔者相信这种先进的、科学的、全新的评价体系必将会给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推进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改革带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有一个质的升华。

--> 2022-12-01 1 1 黔东南日报 c203811.html 1 如何推进中学英语教育改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