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刚边乡中心幼儿园 陈 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自身生活条件,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由于长期外出,难免对少数民族本地区的优秀文化传承产生影响,尤其是优秀民俗文化传承的人力缺失。民俗文化的流失,传统民俗节日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被遗忘,导致幼儿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模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遇到了困难和挑战。
一、“壮族四月八”民俗文化融入大班课程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得好,弘扬中华文化,从娃娃抓起。为了让孩子能切身感受到民俗文化悠久的文化魅力,让中国优秀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落实国家关于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园把民俗文化引入课程,引导幼儿从小参与、感受民俗文化,体验节日的快乐尤为重要。培养幼儿对“壮族四月八”民俗文化的兴趣,利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帮助幼儿了解和喜爱家乡,喜爱自己的民族。
二、“壮族四月八”民俗文化融入大班课程内容
(一)开展“壮族四月八”民俗文化之主题活动
让幼儿向家长了解本土“壮族四月八”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协助幼儿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与收集。引导幼儿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对探索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组织主题活动,对“壮族四月八”节日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进行主题教学,在一日活动环节以讲故事、亲身体验和感受的形式,让小朋友说出自己知道的“壮族四月八”相关知识,通过视、听、说来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家乡文化和节日的气氛。
(二)开展“壮族四月八”民俗文化之体验活动
1.制作黑色糯米饭。黑色糯米饭是“壮族四月八”的传统美食,黑色糯米饭是以植物作为天然染料,染出色彩艳丽的糯米饭。为了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用快乐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壮乡的民族风情,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制作黑糯米饭的过程。幼儿在集体教学中学习制作黑糯米饭的过程和材料的认识,指导能用南烛叶、枫树叶捣成汁浸泡糯米,蒸煮出壮族传统美食黑色糯米饭,幼儿通过观察植物染料的外形、浸泡出的颜色,观察植物染料慢慢将白色糯米浸染上色的过程,闻一闻植物染料混合着糯米的清香,最后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糯米饭,从视觉、嗅觉、味觉全方位体验“壮族四月八”的韵味,加深了对民族节日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过节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探索兴趣。
2.体验快乐碰蛋习俗。“壮族四月八”节日前一天给家长布置任务,节日当天带煮熟的鸭蛋和黑糯米饭到幼儿园一起分享,开展亲子涂鸦鸭蛋与碰蛋游戏,从中增加老师、幼儿和家长之间的情感,培养幼儿学会保护自己的鸭蛋不容易碰破,锻炼幼儿意志品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也加深对壮族民族节日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感,增进对家乡热爱情感。
3.讲述《四月八的由来》《黑糯米饭》故事。让幼儿知道家乡有个“壮族四月八”节日,并把《勤劳的牛》游戏活动融入幼儿园游戏课程中,让孩子体会农民的艰辛,耕牛的劳苦。通过改编的集体教学活动开展,既能培养了幼儿爱惜粮食,爱护动物的情感,也能锻炼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有助于大班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素质。
三、“壮族四月八”民俗文化融入大班课程的成效
一是提升教师的园本课程教学、教研能力。民族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把“壮族四月八”节日文化、习俗和活动通过传承和创新的方式,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中,促进园本特色课程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幼儿了解家乡,通过了解、学习和运用让幼儿在体验民族文化中快乐、健康成长,潜移默化提升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是通过“壮族四月八”活动的开展,大班孩子对牛犁田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从而对幼儿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爱惜粮食的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是壮乡儿女宝贵的财富,在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作为壮乡儿女应该保护、珍惜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幼儿园开展“壮族四月八”系列活动的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幼儿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产生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壮族四月八”民俗文化融入大班课程,让幼儿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家乡是幼儿生活、成长的地方,家乡的民俗文化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民族高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提高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归属感,是当前和今后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