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屏县大同乡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 姜继标
乡镇群众文化是和群众最为贴近的文化形式之一,是最能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具有文化熏陶、体育锻炼、群众交流、传播文化等基础功能,这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加强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受重视程度普遍偏低,加上资金不充裕,导致娱乐活动设施少、群众活动形式单一、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丰富和满足,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对于其现状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具有实际探究意义。
一、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一)缺少足够的重视程度
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在以往的乡镇文化建设中,容易出现被政府部门不够重视的问题。一直以来,乡镇政府部门的核心都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容易忽略乡镇文化建设和经济水平提高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文化与经济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步,如黔东南州已经开始重视将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打造像丹寨万达小镇这样的民族文化特色。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政府还是认为群众文化只是一种形式,从而减少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使得乡镇群众娱乐设施少、活动形式单一。而缺乏相应的娱乐设施和活动空间,就难以提高乡镇文化建设速度。
(二)没有发挥特色文化优势
特色文化向来是一个地方的“金字招牌”,当乡镇群众文化建设转变为乡镇群众特色文化建设时,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作为参与者的人民群众,都会滋生地方文化认同感和优越感,获得真正的精神文化滋养。但是在实际的乡镇文化建设中,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充分发挥特色的区域文化优势,如在贵州很多地方,政府每年的群众文化建设只有文艺汇演、聚众看电影,而群众熟知的娱乐活动只有棋牌室打麻将和广场上聚众跳广场舞。显然,这样的形式只是满足了群众娱乐,但在精神文化上的丰富度明显不够,本质上也背离了政府进行乡镇文化建设的初衷。
(三)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群众,政府为群众文化建设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政治素养、丰富群众枯燥的农村生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然而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阻碍,很多群众并不愿意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这主要是源于目前很多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创业,导致农村普遍都是留守老人,其认知和受教育的局限导致对群众文化活动兴致不高。实际上,这也是有些落后地区的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不能持续推进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根本原因还是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创新性,不能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其中。
二、乡镇群众文化建设改进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文化多样性
政府应加强对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社会组织和力量参与到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用途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用于乡镇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增加群众活动空间和形式;二是给予政府文化工作者一定的资金支持和鼓励,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建设工作者,为文化活动的形式提供更新颖的思路。加大资金投入,于政府而言可以培养专才;于群众而言可以丰富精神生活。
(二)渗透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精神文化的滋养往往来自对精神文化的认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也需要建立在文化认同之上。在进行乡镇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可以深入挖掘民间特色文化,解读其文化内涵并将其渗透到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当中。例如在黔东南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地方,可以在民间组织刺绣、蜡染之类的有奖比赛活动,让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地方特色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并传承和发扬这种特色文化,增强对区域特色文化的认同。
(三)创新文化建设形式,提高群众参与度
想要提高群众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过程的参与度,本质上需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了解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参与意愿和愿意接受的形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工作,而不是盲目建图书馆、建广场。尤其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做好群众的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文化活动,对一些新的政策方针进行有效传达,已经不局限于传统工作方式,也可以借助网络新技术和新手段去完成,如数字电视和网络全覆盖,完全可以调动群众参与度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