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果 通讯员 彭刚 张大美
素有“西南药城”之称的施秉县牛大场镇是名副其实的“太子参之乡”,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镇太子参种植规模已达6万余亩,牛大场村还因此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并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特别是近十年来,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全镇的中药材产业呈现稳步向前、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这段时间正是太子参种植的最佳时节,在牛大场村白米坡太子参种植基地,随处都可以见到村民热火朝天地抢种太子参的场景。
农户李世银正在给刚下种的太子参覆土,他种植太子参已有20多年。谈及当初为什么选择种植太子参,李士银说:“因为种植太子参要比种植一般的粮食作物效益好得多,一年大概种植七八十亩,除去成本大概能挣到二三十万元。”
问及这些年太子参种植方式上有哪些变化?李世银笑着说:“现在种植方式先进多了,以前都是靠人工种植,现在从犁土、起垄、覆土都是机械化的。”
如今,牛大场镇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旋耕机、培土机等农业机械因高效、省工、省力而逐渐取代了传统农具。机械化耕作不仅解放了人力,更减轻了传统农耕家庭的负担,让大规模种植成为可能,也让种植户经济收入翻番。
“近年来,我镇大力推广现代化种植模式,不仅节省了广大药农的时间成本,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让我们的太子参种植更具标准化、规模化。目前,全镇机械化率已达90%以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宣传推广,让全镇机械化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牛大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坤说。
近年来,牛大场村着眼于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市场化水平,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一村一品”产业品牌建设,推动太子参产业得到有效发展。并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村劳动力100余人的短期务工和50余人的长期务工问题,每年累计为当地农户带来100万余元务工收入。
“以前外出打工,虽然能挣到钱但是却照顾不了家。如今在家门口务工,既可以挣钱又能照顾到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务工群众陈仁美高兴地说。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牛大场镇“两委”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契机,不断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太子参产业及品牌效益,推动科技化、规范化、价值链水平提升。目前全镇已建成种苗大棚4个、气调库9000立方、烘干车间和分选车间、200亩太子参规范化种苗繁育基地。
“我们这个烘干厂是2016年修建的,由于我们太子参发展了几十年,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的烘干厂每天能加工10至20吨太子参,平均每天可以带动10至20人的劳动力在这里就业,广大药商和药农也可以在这里便捷的交易。”贵州讯发药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庆方说。
今年7月,施秉县牛大场太子参交易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配套有产业大道、旅游观光、餐饮服务等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58亿元,交易中心的建成让企业陆续入住,告别了“马路市场”管理混乱的局面。当前,佛黔协作共建·施秉县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二期工程项目正紧张有序施工中,项目建成将持续健全从种子种苗到产品分选、加工、储存、交易整个过程,进一步夯实“太子参之乡”的品牌知名度。
在完善各项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牛大场镇还积极做好牛大场镇精品太子参IP推广项目,从产品包装到系列宣传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牛大场镇太子参知名度。同时,在全镇打造以“太子参+”“+太子参”的新兴发展模式,切实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提供了牛大场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