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06日

边地的纽扣

○ 通讯员 马昌辉

在九万大山的北麓,有一个叫乌英的寨子。寨子里的居民,据说,有的是贵州人,有的是广西人,我是奔着寨子的这个神秘而来的。

当我们向乌英苗寨走来的时候,立秋已过,处暑将临。从县城出发,抵达长滩村时,这些低海拔的河谷,稻子已经成熟,山野里洋溢着季节的喜庆。

我们是吃过早餐后就出发的,立秋过后的大山,已是早晚凉了,这宜人的早凉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美好的心情。只是,车子过了原雍里乡驻地后,道路不再好走。虽是水泥路,但又弯又窄,且被拉砂子拉木材的大车压得坑坑洼洼的。我没到过乌英,同行的小强和吉宇两位小弟两年前去过,他们说,之前的路况没这么差,才两年,就被大车压坏了。才四十里的山路,我们整整走了一个半钟头。

抵达乌英时,只见村头路边崭新的村委办公楼一楼门是开的。我先下车,推门进去,只见一个人站在服务台边。我自报身份,说是民宗局来的。他走了出来:“哦,你们到了。”看样子,我以为是村文书。可后来得知,是广西那边的梁支书。我们来前,给贵州这边的潘支书打过电话,没想到,接待我们的,竟然是广西支书。

乌英苗寨四十余户属贵州从江县翠里乡南岑村,一百余户属于广西融水县杆洞乡党纠村。乌英,在贵州,称为乌英寨;在广西,则称为乌英屯。长期以来,两省居民亲如手足,不分你我。

我们到达前,梁支书先带了新华社黄老师去拍一些民族工艺视频,到达时,他们还没拍起。接到我们后,梁支书带我们来到桥头等黄老师,然后才准备去潘支书家。

桥架设在一条小溪上,过了桥就是乌英苗寨,寨子在两条小溪的交汇口,桥头有棵大枫树,有条小路绕过枫树下到溪边。看着清澈的小溪,我们都有跳进水中洗澡的冲动。因为还在等人,我们便顺着小路来到溪边,一群小孩正在上游游泳。水里有细小的石斑鱼,我们欣赏了一会儿。因为还有事,我们没有欣赏太久就回到桥上来了。

从桥头进村子,没几步就来到了乌英小学。街道的外边,是三棵高大的枫树,树下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还有乘凉的水泥墩子。街道里边,是教学楼。教学楼是一栋新建的很有民族特色的砖混楼房,楼房外皮以杉木镶嵌装饰。楼房三层,一楼是教室,二楼有半边留空做服饰展览。一楼的大门外,如对联般挂着两块大小与模式都一样的校名牌子,左边写的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乌英教学点”,右边写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教学点”。据了解,教学点是2020年两地共建的。学生一起在里面读书,同教室,共教师,只是教材各用各的。

看完学校,梁支书带我们来到潘支书家。一进家门,只见有两个人在忙着做饭菜,梁支书说是潘支书和广西籍的民宿吴老板。待潘支书转过脸来,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之前在县城一起吃过饭,酒酣之时,我们还开玩笑打亲家。天还是比较热,潘支书叫我们吹风扇等。我们落座没多久,刚才在村里碰到的穿着苗族服装配合黄记者拍照的女孩进门来了,原来是潘支书的小女,也就是我和支书开玩笑时说的我的“儿媳妇”。当她从冰箱里拿出一根冰棒递给我小女的时候,我对我的小女孩说叫“嫂嫂”。听到后,潘支书笑了,但他的小女却一脸的蒙。潘支书一家三个大学生,小女正在无锡读大学,我问还想继续考研不,女孩说要考。在这个偏僻的山村,能培养出三个大学生,着实不易。

饭已做好,人员到齐后,我们开始就餐。满满的一大桌,可各有各的事,没几人喝酒,只有我陪两个支书和吴老板喝。吃饱后,小强和吉宇在吴老板的带路下,去村里拍照了,梁支书忙陪黄记者他们,桌上就剩我一个人和潘支书一边喝酒一边聊。

从闲聊得知,乌英寨在黔桂两地组织部门的协商下,于2019年成立了乌英联合党支部;2020年,成立了妇女联合会和乌英青年志愿者协会;2021年组建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022年设立了“三会兴屯”村务理事会和监事会。脱贫攻坚期间,从江县对乌英全寨实施了人畜混居和透风漏雨专项整治工程,融水县则对乌英全寨实施了改厕、改厨、改圈“三改”工程。有福同享,有事同担。席间,我还问支书,除了这些政府行为外,民间的事是不是也如此。潘支书用实例回答了我的话,支书说,每年年末的“洗寨”,大家是一起来做的。我是苗家人,知道“洗寨”是什么意思,就是以庄严的传统活动方式来增强大家的消防安全意识。但“洗寨”涉及敬祭土地公、寨神等之事,能一起做,真的不分你我了。

支书说,如今,大家都知道乌英是个苗寨,但其实,他们之前是从黔南荔波一带迁过来的,他们之前是水族,只是现在改了。这我能理解,我也弄不清自己是不是真的苗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融合的事难以计数。

这里的居民交错杂居,山林与土地也纠缠不清,但是,这里的居民很少发生纠纷,大小事情都商量解决,人们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为此,乌英先后被两地评为“柳州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屯”和“黔东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两省居民相处相融的故事,潘支书不用思索就能娓娓道来……

酒已微醉,时间也差不多了,我告别支书出了门,找到同伴后,我们驱车离开了乌英。来时,我们是沿着广西方向的那条路进村的;离开时,我们却沿着贵州的公路走。回过头去,看大山中,那白墙红瓦房紧密相连的乌英寨子,以及两条进村出村的弯弯公路,突然觉得,乌英就像小时候衣服上那个用布条做成的扣子,公路是扣脚,村庄是扣头。

这颗扣子,将边地的大山紧紧相连,也将贵州与广西两地的民生福祉、民情人心紧密相连。

--> 2022-12-06 1 1 黔东南日报 c204203.html 1 边地的纽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