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通常是指那些智力发育正常,有品德不良行为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困生主要有四类:学习成绩差的学困生;纪律差的学困生;学习成绩和纪律都差的“双差”学困生;学习或纪律时好时差的准学困生。学困生人数虽少,而对班级的消极影响大,如果不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班级正常教学秩序以及日常生活常规就会受到影响。有大量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困生也是学生,是可教育好的对象。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检验,也是职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
掌握学困生的形成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引导教育学生,是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初步探索了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转化学困生要了解学生,也要爱学生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阅历浅,知识经验少,是非能力辨别差,意志薄弱等都很容易成为学困生接受消极影响的内部动因。情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根基,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爱生,是教师必备的重要情感品质。在“爱生”这个天平上,教师情感的指针不应该“偏向”。因为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是祖国的未来,都是我们的希望。在学困生的心灵深处,也存在着闪光的东西。班主任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只有用深沉的爱,才能打开他们那不易敞开的心灵窗口,使那闪光的火花燃烧起来,自觉将教师的爱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
第二,转化学困生要让其增强自信心
对学生不但要以“爱”为本,还要以“信任”为源,学困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排斥、被讽刺、遭冷眼的体验较多,学困生除了具有一般学生的特点外,还有许多特殊之处,如自尊心特别强,思想、行为的情绪性色彩明显,意志和毅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对待学困生身上的缺点、过失,哪怕是微小的过失,也不可等闲视之。倘若忽略,就会在他们幼稚的心灵中留下创伤。“蝼蚁之穴,溃堤千里”,这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应记取的名言。对待学困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因为肯定会引起积极的心理反应,会增强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因为表扬所引起的情感效应,比批评、惩罚更有作用。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无休止的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第三,转化学困生要坚持疏导原则
对学困生进行教育,必须坚持疏导原则,为了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笔者着重抓了三点:即端正出发点、明确立足点、抓住兴奋点。
端正出发点。疏导工作的出发点是遵循教育规律,一切围绕着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这个总目标。因此,“疏导”必须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困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采取针对性强、分层次的教育形式,从爱护、帮助学生出发,以诚相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自觉地接受教育。
明确立足点。首先要立足于“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班主任要转化教育学困生,就要把自己所讲的道理变成自身的行动。不然,你的教育就没有说服力。其次,要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转化学困生固然是重点,然而对其他学生也不能放松。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拨动每个学生的心弦,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使他们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进步。再次,要立足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笔者注意疏导工作做到“导而不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始终本着一个准则,遇事谈心讲道理,让学生从内心知道自己的过错,也就是通过合理的外化,促进学生“内化”,从而实现转化。
抓住兴奋点。疏导工作最忌“空对空”地讲大道理,要抓住他们思想上的兴奋点加以引导。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笔者根据学困生的兴趣和特点,搞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各展才能,及时了解学困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
总之,中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具有灵活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班主任认真探索教育规律,耐心疏导,用辛勤的劳动浇灌理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