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高屯街道中心小学 贺 辉
新课标指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培养口算能力,节省笔算时间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一些简单的计算题都还要借助竖式来计算,这就浪费了大量时间。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开始。
1.进行方法训练
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
2.进行特征训练
有些题目有其自身的特点,应注意观察,抓住特点,可以使计算简便,既快又准。例如,398+45,可把398看作400,再用400+45,然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445-2=443。这需要我们老师对学生勤提问,常提醒,不要怕“浪费时间”,最终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题目的习惯。
3.多种形式训练
众所周知,计算训练没有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很难调动学生持久的兴趣。所以,让口算练习形式多样化很重要。
4.持之以恒训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练就过硬的口算本领,就必须做到持之以恒的训练。因此,可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每天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
二 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
在四则运算中,如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有助于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还有助于其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
例如,(1)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如:75+25=100、25×4=100、125×8=1000、625×16=10000等)。 (2)1~20的平方数、1~10的立方数。(3)在圆、圆柱、圆锥这些单元中经常用到的1π~9π、42π~92π这些值的记忆。(4)常见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0.5=50%,0.25=25%, 0.75=75%等)。(5)有关“0、1”的计算特征。(6)一些特殊数,如平方数11×11=121,12×12=144,13×13=169,14×14=196……学生非常有兴趣,且记忆深刻。实践证明,熟记这些常见的数据,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将能得到快速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
小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感知产生错觉,表象模糊,容易遗漏细节,从而出现各种错误,如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抄错或将运算看错等。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二想,想计算的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三算,应用法则计算时要边算边检查,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性。这样经常强调或提醒,多数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会形成一种习惯,特别小心,并会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仔细。长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稳步提高。
2.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
本班学生田某在这方面表现很优秀,每次无论作业还是考试﹑竞赛之类的计算题,她总是认认真真地对待,算完后也不怕麻烦,再从头到尾逐一进行检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否正确、计算顺序是否正确﹑简便运算定律选用是否恰当﹑得数是否准确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耐心、细致地付出,终究会取得成功。因此,计算时一定要养成随时检验的好习惯,克服粗心大意的坏习惯。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位教师从平时的教学常规抓起,从细节入手,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逐渐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