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罗云召) 近年来,黔东南州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党组织,不断强化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推动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兴趣小组”转型为“特色专业”。以学生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寻市场所需与学生所学的有机统一,着力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下功夫,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联建和集团化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各特殊学校设置的泥哨、蜡染、刺绣、竹编、银饰、汽车养护、花卉种植、民族刺绣、电子元件制作、美发、烹饪等兴趣小组谋求长久发展之计,探索出“兴趣小组”走向“特色专业”的“特职融合”发展之路。如,州民族特殊教育高级中学作为唯一一所具有高中阶段办学资格的学校,编制中等职业教育班,统筹各学校目前举办的刺绣、蜡染、泥哨、银饰、竹编兴趣小组设置了服装设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目前,全州8所特殊教育学校,共完成5个“兴趣班”向“特色专业”的转型升级。
“活动场所”转型为“职训基地”。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黔东南州委教育工委迅速反应,以特殊教育扎实的兴趣小组教学为基础,强力调度和激发各特殊学校党组织的统领作用,指导全州8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把原来在校内建立学生兴趣活动区角、兴趣教室的“体验式”教学基地向校外拓展,在校内外建立更加宽敞、更加丰富的“实训式”专业训练基地,探索形成“从教室学”走向“到基地训”的“特职融合”发展之路。如,州民族特殊教育高级中学已建成职训大楼,能容纳4个专业开展文化教学和职业实训。天柱、锦屏、榕江、从江等县特教学校以校外租赁土地和校内开发利用相结合,建成多个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兼职辅导”转型为“专业授课”。拓宽用人视野,依据学生实际和学校专业发展需求,通过教师转岗培训、事业单位招考、聘用民间工匠艺人等形式,不断补充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党员教师冲锋在“特职融合”改革前阵,主动接受转岗培训,每一所特校明确一名党员教师负责“特职融合”工作。系统研究、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将学生职业技能文化课程和实训课程纳入课程总表,把以往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兴趣活动改为正常课堂教学,探索形成从“兼职辅导”走向“专业授课”的“特职融合”发展之路。如,黔东南州民族特殊教育高级中学由3名党员教师负责职业教育,通过事业招考补充服装设计、陶瓷艺术、美术、农学4名专业教师,聘用3名民间工匠艺人开展专业教学,各县(市)级特校也采取多种形式补充专业教师共计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