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11日

剑河县南加镇:

“三个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促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本报讯 (通讯员 龙安熠) 近年来,剑河县南加镇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找准自身区位优势,融生态环境、特色产业于一体,积极探索“三个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区块链,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产业增效,百姓增收。

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多收。南加镇党古村发挥资源优势,做好产业增收文章,以特色高效、绿色生态的要求发展桑树套种藏红花,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夏季养蚕,冬季摘花,在土地资源有限情况下一地多收。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桑蚕种养工厂化、标准化、产业化,在桑树下套种藏红花即解决农村当前土地资源不足问题,同时减少除草和施肥工作量,又方便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据了解,南加镇党古村桑树套种藏红花面积500亩,2022年来基地总共发放农民工资30余万元,藏红花预计亩产干花1.5公斤,亩产效益达3余万元,加上种桑养蚕亩产效益可达4万余元。

立体模式实现少地多收。南加镇雷打塘村聚焦新标准、新种植、新经济持续发力,推动规模做加法、效益做乘法,深度开发林下经济。林下吊种黑木耳、威灵仙形成多产品种植的立体农业,打造雷打塘村千亩产业示范基地。雷打塘村属于水库移民搬迁村,土地资源较少,采用林下吊种黑木耳的立体模式,在200亩的山地上发挥出平地1200余亩的种植效果。南加镇雷打塘村油茶种植1000亩,林下黑木耳200余亩,威灵仙220亩,做到多个产业共同实施、共同管理,土地利用率、收益实现最大化。同时该村结合传统村落特色文化优势、自然环境优势正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康养。

轮种模式实现增效创收。南加镇康中村坚持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领脱贫群众紧盯群众“菜篮子”、“钱袋子”。发展水稻、小黄姜轮种,水稻和油菜轮作,一方面有效改善土壤质量解决虫害问题,另一方面做到秋冬无闲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确实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康中村以“党支部+农户”模式共流转土地60余亩,水稻和小黄姜各种30亩,到第二年再交叉种植,水稻和小黄姜产量都得到很大提升。没有流转的田土,发动老百姓种上油菜,确保秋冬无闲田,四季有收获。康中村利用田间轮换种植优势发展蜜蜂养殖500余箱,做大做强村级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多渠道挖掘和激活内部资源,强化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做实产业振兴文章。

--> 2022-12-11 剑河县南加镇: 1 1 黔东南日报 c204873.html 1 “三个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促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