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宰便镇中心幼儿园 杨光圆
在国家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的政策下,从江县近几年的幼儿教育工作得到蓬勃发展,幼教工作延伸到乡村,办学条件日臻完善。笔者工作的幼儿园就在月亮山腹地的宰便镇政府所在地,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关键是我们幼儿教师的“功夫”问题了。笔者在工作中努力提升能力,不断钻研教材,深深感受到幼儿游戏在幼教工作的作用,笔者把游戏贯穿在教学中,并不断地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的模式。下面谈谈游戏在幼教中的一些作用。
一、游戏适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长时间的呆坐不动或保持同一种动作姿势会使幼儿感到疲劳和厌倦,没有哪一个幼儿能够接受。而在游戏时幼儿可以自由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制。强制性的体育锻炼,幼儿都没有一个会心甘情愿接受。而在玩游戏时小朋友会劳逸结合,疲劳时可以随时适当休息,如走、跑、跳跃、攀登、爬、滚等动作,在这些游戏中可以使小朋友感受到运动体验的不同,感知这些动作在身体姿势、空间方位、运动用力及运动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这样有助于小朋友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有关动作的要领,使动作要领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使骨骼和肌肉得到充分锻炼,而且能把中枢神经系统的技能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从而避免厌烦和疲劳,感到舒适、愉快,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二、游戏能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现在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还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来获得。我们在进行科学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们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且会使他们时刻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在不知不觉中促使他们了解了身边的各种现象,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也会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一些小困难。由此可见,科学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较常规教育更为重要的角色,而在科学游戏中培养起来的创新能力也会使幼儿受益终身。当今社会就是一个创新型社会,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就会落后。基于这一点,幼教中游戏教学就应该摆在显要位置,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三、游戏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通过美化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美好熏陶的机会。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们在田野里做游戏,让幼儿感受周围环境的美丽,空气新鲜,他们心情十分舒畅,让他们比一比和教室有什么区别,他们很快发现教室里缺少绿色和鲜花,做完游戏后采集一些花草带回教室,点缀我们教室周围的环境,使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从而促进了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在扮演小兔子和乌龟赛跑的游戏中,他们知道了坚韧使人获得成功,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在小猫钓鱼的游戏中,他们知道了做事要认真才能获得成功。游戏能帮助幼儿分清爱与恨、美与丑的初步判断能力。
四、游戏还可以表现幼儿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在游戏中,幼儿活动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而不是“要我玩”“要我学”。因此幼儿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而不是无聊、厌烦、无所事事、呆坐等消极的被动状态。有意识地为小朋友提供机会,让一些小朋友在游戏中担当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事事包办代替,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让胆小的小朋友在“过家家”游戏中,当“爸爸”“妈妈”抱着孩子去看病等一些系列游戏,他们往往比大人照顾还要周到,使小朋友提高责任心,这样做游戏他们愿意参加,在许多的游戏中幼儿往往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活动材料、伙伴、内容、方式、方法,教师只根据游戏的需要适当介入游戏,游戏活动的价值得以体现。
总之,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内容,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更好地发挥游戏在幼儿学习和全面发展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