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12日

在河坝过别样的瑶年

○ 通讯员 赵华甫 摄影报道

今年正值麻江绕家人认定为瑶族三十周年。12月3日,瑶族同胞在麻江县龙山镇瑶族聚居的河坝村隆重举行麻江绕家人认定为瑶族三十周年暨“瑶年节”庆祝活动。

瑶族是麻江县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河坝的瑶族是自称“育”的“绕家人”,历史上曾有“夭家”、“夭苗”等称谓。约于明代迁入当地,1992年民族识别认定为瑶族,到今年整整三十周年。据2019年黔东南州公安局人口数据显示,麻江瑶族7291人,为黔东南州瑶族人口第二大县,比州内瑶族聚居的榕江、从江县还要多,仅次于黎平县。麻江瑶族主要聚居在该县龙山镇的河坝、干桥等村寨。

12月3日是农历冬月初十庚寅日,即是进入农历冬月的第一个生肖虎日,这一天是河坝瑶族传统的“隔冬”,也是当地瑶族的“瑶年节”。

过去河坝瑶族“隔冬”是祭祀去世老人的一种传统活动。“隔冬”这一天,谁家有老人近三年内去世的,就在这一天举行仪式,祭祀去世的老人。主要活动仪式有:扫墓、杀猪、打糍粑、开田捉鱼等。在仪式上用糍粑做桃,用菜叶盛菜,用高梁秆当筷子。“隔冬”这一天,亲朋好友寨邻、全家族都要到场,就像平常办酒席一样,主人要宴请三天。另外,河坝瑶族有平常不许吹芦笙的禁忌,要在“隔冬”后才能吹,到正月二十就要把芦笙封存。

总之,河坝“瑶年节”是别样的,我想在这一天去河坝过一个别样的瑶年,顺便拍照。

就在十多天前,河坝瑶年节的活动海报发出来的时候,我就联系了河坝的老杨。我说要来河坝过瑶年。老杨是河坝村百兴寨子人,他原来在隆昌小学当门卫,现在回到河坝小学当门卫。他知道我要来河坝过瑶年,非常高兴!

大清早,河坝的老杨就发语音给我,叫我约几个老师,到他家过节。“鱼已捉好了的,正在打粑粑,你们过来嘛!”老杨一再催促。

接到消息后,我立即驱车从麻江县城出发,沿着320国道往东走,来到隆昌小学接学校的两位老师,然后沿着890县道往南走,我们一路欢欢喜喜前往河坝瑶乡过节。

河坝村位于麻江县东南部,龙山镇西面,距县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总人口3500余人。一条小河从寨子中间蜿蜒而过,平坦的公路和水泥步道沿着河岸走。河两岸是绿油油的油菜田,田坝两边寨子的房子依山而建,拔地而起的现代小洋房和传统的瑶族吊脚楼并存,错落有致。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农村的变化很大。

尽管我们这些拍照的人都喜欢寨子是一色的青瓦木楼,这样拍出的效果会更好。但是现实中,人们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现在农村人盖别墅住洋房,大家都说很安逸,你又有什么好说的呢?我们这些爱好拍照的,唯一只有举起手中的相机,把该拍的拍下来,留下一张张照片,就是最美好的回忆。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来的。其实,河坝我曾经来过很多次,年轻时曾来过河坝看会,参加工作后,在没有电灯的岁月里,曾到河坝乡场来买煤油灯。有了相机后,曾来河坝拍过赶乡场,有几次陪同过省内外的专家教授去过河坝。每一次去河坝,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

这样想着,不知不觉,车子穿过河坝街上,来到百兴寨的白岩脚下老杨家。

虽然我们没见到瑶族过年扫墓、杀猪等活动仪式,但我们在老杨家体会到了打糍粑、开田捉鱼等这些传统习俗。只可惜,老杨的儿子儿媳还忙到河坝村街上去卖鱼,不能和我们一起聚餐。老杨说儿子儿媳晚上才能回来团聚,那时会有很多亲戚朋友过来,老杨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回家来过节,那才叫过年。

老杨把鱼煮好了,把酒摆上桌来。瑶家人的酒是用自己家种植的大米做原料,加上天然的山泉水,用他们上山采的野草制成酒曲,采用传统工艺酿制,酿出的米酒醇香浓郁,回味悠长。我们学校的两个老师举起酒杯喝起来,赞不绝口。

由于我要开车,还要去拍照,不能喝酒,我只好端着饭碗,看着他们和老杨一家慢慢品尝。我很快吃好了饭,他们叫我不要等了,赶紧去拍照,一会儿到会场再联系。

我出了老杨家来到会场,会场就设在河坝的乡场上。人们穿着瑶族盛装,或穿上崭新的衣服,早早来到台下找位子,等待开幕式。老年人坐在一起聊聊天,中年人忙着给自己的孩子整理盛装,年轻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准备登台演出。

原来他们今天还举行姑妈回娘家活动。从河坝嫁出去的姑娘,今天相约回娘家过节。有来自都匀、凯里、麻江的,也有周边下司、宣威来的,还有本地河坝、干桥的。除了瑶族外,还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大家欢聚一堂,都准备了礼品和节目,要和家里人相聚一场、热闹一场。之前他们举行了姑妈进寨仪式,可惜我还在老杨家吃饭,错过了拍照时间。

会场上的热闹,引来了各地的拍照爱好者前来。有拍抖音的,有直播的,还有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者。这时大家都举起手中的相机、手机,不断记录下这些热闹的场面。我在会场上穿梭,找我自己喜欢的点拍摄。我拍下了坐在一排的老人,拍下了盛装的美女和少年,还拍下了喂小孩东西的镜头。一个人在会场上跑来跑去,不亦乐乎。

下午一点过钟,瑶年节活动开始了。闪亮登场的是河坝当地走出去、参加过央视星光大道节目的美女主持人。她一遍绕家话,一遍普通话进行介绍,让人们感觉到传统和现代在眼前不停交织。接着,各地准备的节目和当地河坝小学准备的节目相继登场表演,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这种场景我拍不好,我寻找几个不同的角度,拍了几个视频发到我的微信视频后就出去了。我到河边、到桥上、到田坝中间和村寨里去,寻访我想要拍的东西。刚好有身着盛装的瑶族人过来,我终于拍到了几张自己感觉满意的照片,急忙把照片发到朋友圈,让好友们一起来分享我的喜悦。不一会儿,便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外地的专家学者看到后,要我发几张他中意的照片原图过去。当地的村干部找到我,说我拍出来的照片太珍贵了,十年二十年后拿出来看看,更有意思。是啊!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过去了,再过二十年,待到绕家人认定为瑶族五十周年的时候,也许我的某一张照片,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回忆!——这就是我拍照的乐趣。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下午四点了,演出接近尾声。这时,我听到主持人宣布,大家到台下一起跳瑶族传统的芦笙舞。我赶紧赶回会场,爬到一家小平房上面从上往下看,只见一群穿着盛装的女青年和女孩子,跟在两名男性芦笙手的后面,排成两排,随着芦笙曲调,围成一圈,慢慢舞动。

身边有人说,河坝瑶族人的芦笙舞慢慢悠悠,不好看。这时马上有人反驳说,你不懂,这个芦笙舞表达的意思是古代瑶族人一路迁徙的过程,男人在前面探路,哪一步能走,身后的女人才跟上来,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河坝这个地方落脚,才繁衍出后代。

就在人们欢歌笑语的同时,场坝一侧人家的门前,瑶族的男人在忙着准备丰盛的晚餐。舞蹈结束了,天渐渐地暗下来,他们就在场坝上摆下长桌宴,亲朋好友、寨邻老幼,不分民族,不分老少,大家欢聚一堂,共话亲情,喜气洋洋,共度瑶年。

热情好客的瑶族人要我们共赴宴席,我们同去的一个老师的朋友也邀我们到他家去过节,老杨也打电话来请我们再去他家做客。

此时此刻,我们都愿意留下来,在河坝过一个别样的瑶年。

--> 2022-12-12 1 1 黔东南日报 c205027.html 1 在河坝过别样的瑶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