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潘胜天
红岩堡位于清水江畔苗疆腹地的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村,位于江岸凸起的孤山上,三面临江,一面悬崖,从江边一条小径垂直而上,直达百来米高耸的喀斯特山顶。山顶凹处人家不论从什么方向都无法窥探,这就是红岩堡的神奇之处。
红岩堡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军事古堡。近年,当地文史研究人员在红岩堡西南角的崖壁上,发现完整保留着30多个字的摩崖志记,阴刻繁体字 “黄金明堡”四个大字,接着的两列是“钦定御兴隆卫锦衣卫指挥蒋献书”,落款为“洪武二十四年岁次辛未三月十一日。”明洪武二十四年即是公元1391年,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黄金明堡应该就是现在的红岩堡。蒋献其人据史志记载,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第二任锦衣卫指挥使。
蒋献为何出现在清水江上的苗疆腹地?很有神秘色彩。而寨上老人说,红岩堡最为神秘的不是蒋献,而是当时堡内的一位叫花子。叫花子白天在周边苗寨讨吃,到了晚上就回江边一山洞里住。一次朝廷官人来红岩堡巡视,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叫花子,之后酒肉招待他。再后来,还喊人备马接走了叫花子。而备马接走叫花子的官员就是岩壁上刻字留名的锦衣卫指挥使蒋献。叫花子是什么人物,值得一个位高权重的锦衣卫官员如此恭维?岁月远去,明朝的身影足迹已经渐渐模糊,蒋献与叫花子的传说就成了红岩堡的不解之谜。
红岩堡后倚高山,前阻深江,是当时交通要道清水江上游的咽喉,地势险要,堡上建有寨墙,寨墙两端与绝壁衔接,墙中段设石拱门一座,是进出堡的唯一通道,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因为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军事要地,也可能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献题字的原因,从中佐证红岩堡的历史渊源。
是谁修建了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军事古堡呢?据史料记载,洪武七年(1374年)朝廷在旧州设置播州黄平安抚司。洪武十一年置黄平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傅友德平狼洞(新州)置兴隆卫。朝廷下诏曰“依山带水四塞为固,缘实逼苗疆,伏莽升陵,偶或为患,桑土绸缪固未可或缓也。”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明政府在黄平县境始设屯堡,红岩堡可能就是建于这一时期。
历史追溯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大明帝国的大厦在农民起义军刀剑下轰然倒塌。之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赶走李自成,入主中原。清王朝在苗疆沿用了明朝的屯堡制度,并推行武力开辟苗疆策略。残酷的武力征伐,弄得苗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人民起来反抗就成了一种历史必然。清咸丰五年(1855年),台拱板凳寨张秀眉领导苗族人民揭竿而起,攻破台拱厅后,起义军渡清水江攻打黄平岩门司,同时围攻红岩堡。红岩堡地势险要,义军无法攻破。义军采用策略,围而不攻,围断堡内武器食物供给。堡内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最后因饥荒蔓延,守军散失意志,义军才攻入堡内。堡内驻军、居民大都在此役中战死,慌乱中一小部分人从悬崖上跳入清水江逃生,多数被淹死,仅有少数没被溺死才苟且逃生出来,逃亡他乡。
红岩堡,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军事古堡,后来作为岩门土司城的外围军事设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研究古代军事和屯堡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研究土司制度的实物依据,更是清代贵州少数民族不屈不挠反抗统治阶级的重要历史见证。
随着清水江平寨航电枢纽工程下闸蓄水,水位上升到红岩堡的寨脚,厚重的历史,独特的资源,焕发出旅游的生机,曾经悲怆的古堡将迎来“凤凰涅槃”,重塑新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