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二小学 邰雯婧
小学班主任是班级活动中的指导者,对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小学中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自我的人格素养容易潜移默化地受到班主任的影响。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和生活探究,促进班级教学管理的有序稳定开展。而如何取得高效的小学班级管理,值得每一位小学班主任思考。
一、小学中年级传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班级管理的整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理念的影响,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上分析,教师对于班级管理的认知仅仅局限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能够完成教师的分配任务等方面,这样的管理模式从性质上分析,具有一定的硬性化,更加注重的是教师自身权力的发挥,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导致班级管理完全丧失了民主性和集体性。而且,从管理的衡量标准上分析,很多教师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分数作为参考,他们认为只要学生的成绩优秀,其班级管理的效果就越好。在这样的管理思维影响下,学生本身存在的个性化差异就完全被忽视了,完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进而导致班级管理的整体实效性偏低。
(二)班级制度对于学生没有约束力
对于传统的班级管理来讲,教师所采用的方式要么是制度管理制,如扣分制、惩罚制,等等;还有的教师采取班长协助管理制,大部分学生处于被管理状态,这样约束性的管理体制下,班级管理完全没有活力和亲和性,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而且,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完全参与管理过程,导致学生无法形成一定的自觉性,反而会形成一种被迫性的屈服感,不利于师生、生生良好关系的建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中年级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性策略探究
(一)正确引导,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这是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必须坚持的班级管理准则。虽然中年级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处理问题方面有时会有所偏差,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出错就不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因为让学生参加班级管理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管理负担,而且还能改善小学生的责任心缺失问题,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例如,在小学中年级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先根据本班学生人数,对本班的班级管理任务进行了细致化的分解,给每个细小的职责都设定了一个专门的岗位。然后召开以“我是班级管理者”为主题的班会,用多媒体展示班级管理岗位及其职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自我推举和相互举荐的方法进行岗位认领。随后,由学生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班干部监督会成员,以监督学生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确保该制度的顺利运行。
(二)培养班干,发挥其管理能力和带头作用
班主任不可能时刻盯着班级动向,这样小干部的作用就被凸现出来了。班干部会协助班主任做很多工作,帮助班主任处理好班级学生之间的一些简单问题,如帮助班主任布置扫除任务、课间班级纪律管理等,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安排班里的活动,处理班级小事等。同时使班干部得到锻炼,其应变能力、领导才能都得到发展。班干部可以轮换,这样可以让很多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也能让大家体会到做班干部一样不容易,怎样克服管理上的困难,不断地历练自己提高自己,全面培养自己。
(三)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班主人很容易持偏见对待小学生,更倾向于用学习成绩去衡量和评判小学生,而对待“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小学生所持的态度截然相反,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对小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也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班主任必须要摒弃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用心对待每一个小学生,尊重每一个个体,善于发现每个小学生的闪光点。小学生本身就处于贪玩的年龄,而对于贪玩的小学生,其对学习认知程度不够清晰,对未来的认知能力更是模糊不清,所以在学习成绩上就会差一些。但是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小学生,其也并不代表其他方面都很差,如果班主任用成绩去衡量小学生,很容易“埋没”其“闪光点”。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积极引导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与肯定,从而更加阳光积极向上地学习和生活。
(四)家校联动,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共同体。单纯的学校教育是不能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只有两者之间有效结合并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育人的活动。所以班主任要做好和小学中年级家长的沟通,针对孩子近期的行为表现、学习习惯等等进行交流并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然后进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出指向性的解决策略,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例如,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的形式交流、个别家长互动,让学生的教育模式被放大,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培育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中年级班主任工作是个苦差事,也是个好差事,因为只有“苦差事”才能让教师在压力和困境中不断提升自我。故要想管好小学中年级,教师就要学会做班级管理中的有心人,以“以心贴心”的优化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