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潘胜天
曾经,听老人说黄平最美的苗族建筑群在下翁细。“下翁细”是苗语音译,汉语字面上没有实际意义。由于下翁细地处深山,过去交通不便,多少次想去观赏这个苗族建筑群都没有成行。
黄平县“四好农村路”创建启动,水泥公路惠及下翁细。山门打开后,为打造民族村寨“黄平旅游第一村”品牌,老支书邀请我前往下翁细村与寨老商讨发展事宜,使得我有幸走进下翁细。
为了全貌了解下翁细的生产生活,我们去得比较早,随意行走观赏下翁细的建筑群,了却下自己多年的心愿。
初冬,早上的太阳很柔和,山风吹来,凉凉的,夹杂着农村特有的泥香,慢慢感受,细细体会乡村的早晨,也很有韵味。寨道镶嵌山石,干干净净,像被山泉刷过似的,边上小草、藤蔓自由生长,与世无争,点缀着乡村。我们很享受地漫步在寨道上,间或遇到老人或小孩,虽然不认识他们,但他们都很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让人有回到家的温馨。作为陌生人的我们漫无目的在寨道上彳亍,严守职责的看家狗,狂吠出声,主人便迎上来吼了自家的狗,一再安慰我们“我家的狗不咬人,不怕啊”之类的道歉话。在村民们看来,不是我们惊扰了他们的生活,而是他们家的狗影响了我们的行走。
山寨布局合理,房屋造型美观,结构独具山区特色,别有一番风味。我们一边欣赏寨貌一边感受民风,自然生出一种猜测:村民们如此淳朴憨厚,邻里之间肯定会和睦相处。后来在和老支书座谈时谈及此事,证明了我们的猜测是对的。老支书说:“全村以潘、吴二姓为主,寨上大都是亲戚,各种行为都十分谨慎,生怕得罪了乡邻,人与人之间一贯以礼相待,基于这一不成文的传统,寨子上一代教育下一代,渐渐养成与人为善的习俗。”啊,怪不得在村里转悠了许久,遇到的人都热情好客,要不邀请进家坐,要不邀请进餐,一点儿也不生分。在陌生的地方走,遇见陌生的人,而没有陌生的感觉,这就是下翁细苗寨给人的印象。
是的,下翁细的确与我见过的苗寨不同。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山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全寨大多数是木房盖小青瓦,厢房二楼走廊都有靠栏,靠栏上晾些玉米棒或挂些红椒、小米,走廊上偶尔有新媳妇在挑花刺绣,或妇孺在缝补花衣,呈现出一幅没有雕饰的秀美山居耕织图。
下翁细是重安镇一个边远的传统苗寨,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大山里,前面是马鞍山,后面是梨树坳,右边是亮寨大山阻挡,左边是一条夹沟连接枫香河,村民进出大多需翻爬亮寨大山。老支书介绍,过去交通不便,村里曾下了很大决心,打算经亮寨挖一条土路与乡政府相连。但由于地质原因,山里缺沙少石,更无资金从远处拉沙垫路,每到雨季,土路坑坑洼洼,积水几近膝盖深,泥滑如冰,寸步难行,车子就更不消麻烦了,而且亮寨坡陡弯急,村民外出十分困难。改革开放中期,就在其他村寨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大踏步地迈向富裕生活的时候,下翁细村的男女老少却只能固守着几亩薄田瘦土,仍然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生活在温饱线上。随着贵州农村公路建设“三年大会战”打响,农村“组组通”公路的全面完成,“四好农村路”创建启动,下翁细的交通瓶颈被打破,信息畅通了,村民的视野得到了拓宽,致富项目跟进来,村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正迈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夕阳西下,在老支书的劝留声中,我们依依不舍惜别了下翁细苗寨。山坳上回首望去,木房青瓦,古树葱茏,炊烟袅袅,在山岚笼罩下,山寨犹如仙境,美轮美奂,难怪老人们说最好的苗族建筑群在下翁细,这话一点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