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13日

麻江:冬闲农不闲 增收“不打烊”

图为务工群众在摆放菌棒

本报讯 (通讯员 杨光红 刘勇 周召均 张安俊) 初冬时节,在麻江县的农田间,有喜获丰收的,有正在秋冬种的,而当地村民通过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在这个冬季“热”起来,农业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在坝芒乡水城村黑木耳种植基地,村民们忙着铺薄膜、刺孔、运送菌包,把一个个菌包有序地摆放在薄膜上。

通过前期考察,村民发现黑木耳种植不仅生长周期短,便于管理、采收期长,采用地栽技术,实行“菜耳轮作”模式,改变传统种植生产木耳的方法,有效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

“总共投资40万元,占地50亩左右,这个项目总共联结全乡288户三类监测户。”坝芒乡人大主席杨仁友介绍道。

该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管理模式,按照“统一菌棒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保底收购”管理规范,在产销衔接方面也找到了自己的门路。

坝芒乡水城村党支部书记罗传彬说,销售渠道已经全部联系好了。“销售除了管理费以后,统一发放给我村的三类户,增加他们的收入。”

据介绍,该基地种植的黑木耳仅需一个月的管护便可采摘,项目预计总收益54万元,净收入14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300余元。

下好产业谋划“先手棋”,冬季丰收正火热。连日来,谷硐镇兰山村的600亩魔芋迎来采收期,产量可达36万公斤。村民们正在翻土、分拣、装袋、运送,热火朝天,一派丰收的景象。

谷硐镇兰山村村民杨正英就是其中的一员,她说非常满意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生活。

从引进、试种到成规模地推广,魔芋种植不仅提供了200多个务工岗位,还摸索出了一条“大户探路、村民跟种、产业升级、全链发展”的新路子。

“品种的适应性非常强,发病率低,亩产量在3吨左右,子芋留下来可以作为第二年的子芋,非常适合老百姓发展。”种植大户安世斌介绍道。

种得好,销路畅,卖得优。兰山村锚定云南、四川等地的巨大市场缺口、产品价格稳定的市场特点,将种出的魔芋以订单的方式销往云南、四川等地。如今,魔芋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据谷硐镇兰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徐海英介绍,为了把产业做大做强,兰山村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魔芋加工厂,目前正在试产试验中。

(备注:1亩=0.0667公顷)

--> 2022-12-13 1 1 黔东南日报 c205135.html 1 麻江:冬闲农不闲 增收“不打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