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钟勇 刘坤 吴啟萍 黄鹄 吴正东 张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些年来,岑巩县秉持“要生态、要产业、要发展、要效益”的原则,提质增效“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乡村产业发展布局,将百姓富与生态美全面融合,实现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凯本镇:3500亩订单蔬菜管护忙
小雪已至,蔬菜管护忙。走进凯本镇毛口村,村民们正在田间地头为蔬菜施肥,一派繁忙热闹的劳动景象。
“我今年在家带孩子,没出去打工,在家种植黄精和水稻。现在田里的庄稼都收了,没什么事情做,我就来村里的红菜薹基地干活,每天100元钱,还不耽误带孩子,挺不错的。”村民王凤香说道。
据了解,凯本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模式,利用农户分散种植的方式,实施油菜、红菜薹、白菜等种植,掀起秋冬种热潮,将“农闲田”变“效益田”,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我就跟着党委政府的脚步,流转了10多亩土地种植蔬菜。我们的冬季蔬菜种植,政府不仅发种子和提供技术支持,还联系公司签订合同,在收获之后统一回收。今年蔬菜的长势不错,扣除成本,应该可以给我带来四五万元的收入。”毛口村党员刘顺朝说道。
“公司按照订单签约价格进行蔬菜收购,同时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今年按照目前的长势,红菜薹可实现亩产1500公斤左右、油菜亩产100来公斤。”凯本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龙汉广说。
目前,凯本镇的蔬菜管护已经进入尾声,部分蔬菜已经上市,“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大地披上了“绿外套”,群众的钱包鼓了起来,脸上溢出幸福的笑容。
据了解,今年凯本镇种植油菜8600余亩,红菜薹等其他蔬菜3500余亩,涉及8个行政村,给1000余农户带来增收。
天星乡:荒地盘活变基地 增收增产增耕地
刚翻犁的太子参基地里,几只灵动的喜鹊正在啄食昆虫,人们乘着和煦的秋风劳作,有的翻土、有的排种、有的施肥、有的盖土,一幕幕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
“现在正是种植太子参的大好时候,必须得抓好这黄金时段,仅今天我们就请了附近70多个劳动力给我们栽太子参,工钱都是现结,干活的人积极性非常高,效率也很高。”天星乡毛坪村明世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曾明明说。
2021年曾明明来到毛坪村,想要找土地种植太子参,村党支部书记蒲志佳就将村委会旁120亩的荒地推荐租给了他。该地块地势较高、肥沃疏松,恰恰适合太子参喜肥、怕涝、怕旱的习性,曾明明看后很满意。今年秋季,该基地丰收太子参30吨,总收入达100万元,现正在种植第二季。
“今天我们是早上七点钟就到基地的,一天做9个小时,工钱90 元,这个活路轻松,而且是当天结钱,哪个都想来做。”70多岁的夏银梅开心地说道。
太子参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给附近老百姓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21年至今,该基地累计用工2000余个,发放劳务费20多万元。
天星乡抢抓东西部协作共建产业园机遇,发展黄精、太子参、百合等中药材产业3900余亩,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增加就业、助农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让小药材发挥大作用。
天马镇:深耕“山字经” 孵化“新希望”
初冬时节,在天马镇天马村黄土塘油茶种植示范基地,村民们抢抓利好天气,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移栽油茶苗。
“穴要打大点,施完底肥后再铺点细土,油茶移栽后根部才不容易腐烂。”天马镇林业站工作人员毛兴凯说,为确保油茶苗移栽后长势良好,苗和肥料发放给种植户后,农技人员第一时间到基地现场进行油茶苗株距、打穴标准以及科学施肥等栽植技术的培训。
“我经常在附近务工,油茶基地开挖的时候我就在,10元钱一个小时,每天付现钱,干活有劲。”村民姚元昌说,天气预报显示过几天就下雨,为确保油茶苗成活率更高,他们正抓紧时间移栽。
林下套种是深耕“山字经”、实现经济效益的有力举措。“这是我们村新开挖的100亩地,我们移栽油茶苗后,马上种植太子参。”天马村党总支部委员姚茂涛说,该基地将陆续种植太子参70亩,通过林下套种,肥料可供套种作物和油茶共同吸收,又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费用投入,实现双项收入,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同时也为周边群众创造更多的务工机会。
天马镇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把油茶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抓,唱好产业兴旺“重头戏”,助力乡村振兴。由于油茶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该镇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积极探索通过“以短养长”在林下立体套种“短平快”作物。
据统计,目前天马镇种植油茶1.2万亩,可采摘油茶2000余亩,套种中药材面积3000余亩。
思旸镇:产业兴村 就业富民
连日来,在思旸镇岑峰村辣椒种植基地,运输三轮车来回穿梭,务工群众正忙着分拣、称重、装袋、装车等, 到处是一派群众忙碌、产业兴旺的景象。
“我们村合作社种植200亩‘子弹头’辣椒,辣椒是签好订单的,早上采摘打包好,下午老板就直接到基地里来运走,均价在每公斤5元,预计辣椒产值纯收入9万余元。”岑峰村党支部书记何小林介绍说。
地里产业火红,山上产业也没闲着。岑峰村油茶迎来丰收,村民们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政府动员我们种上油茶后,现在我家每年都有油茶果采摘,收入大约5000元至7000元。”岑峰村村民刘尚洪说,村民将刚采收的油茶果打包装袋,等待老板前来收购,在家门口就能增收。
思旸镇按照“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发展方式,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采取“稻+菜”轮作模式,大力发展杂稻、油茶、蔬菜、水果等产业,为农民实现增收创收。
“我们秉持‘要生态、要产业、要发展、要效益’的原则,将百姓富与生态美相结合,利用现代化设施多元化发展种植业,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思旸镇党委书记代翊说。
据了解,该镇目前发展杂稻制种3004亩、油茶6700亩、羊肚菌300亩、蔬菜3300亩、精品水果4320亩。
注溪镇:“柚”是一年收获季 “金果”托起致富梦
柚子成熟上市,注溪镇周坪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柚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实,在绿叶的映衬下甚是惹人喜爱。
果农穿梭在柚林间,忙着将沉甸甸的柚子采摘装袋,搬运到仓库,脸上不时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现场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我家种了8亩柚子,平时除了对自家果园进行除草施肥管护外,也在种植基地里务工进行管护,今年我家柚子采收有1500公斤,通过售卖柚子和务工收入差不多有2万多元。”周坪村村民杨秋英说。
走在基地的产业便道上,合作社负责人韩天培介绍道:“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地的水、电、路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方便对果园的管护和柚子的采收。今年由于气候原因,导致柚子产量减少,但结出的柚子果汁饱满,口感鲜甜,味道更佳,深受人们喜爱。”
周坪村楠木坳思州柚产业基地始建于1998年,是实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建立起来的一个示范性果园场,面积3000余亩。
今年以来,周坪村以思州柚为主实施提质增效工程,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对思州柚进行改良嫁接黄金贡柚1000多亩、土地改良200亩,实现产量和产值双丰收。
大有镇:“红美人”换“新装” 果农脸上笑开颜
近日,笔者走进大有镇木召村“红美人”柑橘种植基地,只见树上整整齐齐的“红美人”换上了“新装”。
“我们10月份开始给‘红美人’进行套袋管护,让它进入‘冬眠’模式,保证柑橘的口感和品质。”基地负责人叶美琴介绍说,基地种植的100余亩柑橘全部挂果,预计总产量在2.5万公斤左右,按照往年的市场价格40元/公斤计算,今年可收入100余万元。
据了解,“红美人”柑橘种植基地是2018年木召村党支部通过招商引资,把贵州柳安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到木召村王家坪组实施,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把农户的土地流转给公司,而农户则以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公司和农户双赢。
“我把家里的一亩多地租给了基地承包人,租金每亩400元,同时基地承包人还优先找我们帮他做活路,工资每天80元,一年下来我也有4000多元钱进口袋呢。”木召村村民龙通芝开心地说。
“红美人”柑橘只是大有镇发展精品水果的一个缩影。大有镇除了种植柑橘外,还有水蜜桃、黄桃、琵琶、李子、翠冠梨、樱桃、杨梅、葡萄、八月瓜等精品水果5000余亩。
大有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产业强镇、旅游活镇、科教兴镇、环境美镇、民生安镇”的目标任务,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大文章。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