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曾祥英 顾凯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问题,近年来,凯里市通过“七个一批”,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
强化培训提技能,解决一批。围绕高质量发展及凯里市特色产业、林下经济、辖区工(农)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自身培训需求,精准组织培训,全面做到“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大力推行“定向型、订单型、输出型、扶智型”培训。目前,各安置区依托用工企业合作社开展短平快培训2996人次,其中易地搬迁培训268人次;开展中长期培训共492人次。
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管理,用好用足岗位指标,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需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就业困难的搬迁群众优先安置就业。目前,人社部门在各安置区安排533名(月工资500元)搬迁贫困群众从事保洁、楼栋管理等工作;市天晟物业公司聘请133名搬迁群众在各安置区从事保安、保洁工作(月工资在1800-2200元);同时,今年在各安置区申请了2022年中央衔接资金148.8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55个(月工资800元),协助社区开展家庭信息、就业信息核实等工作。
强化劳务输出,解决一批。扩大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充分发挥好安置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和劳务输出信息平台作用,充分利用粤黔协作机遇,进一步深化与对口帮扶城市广东省佛山市和劳务集中地劳务协作,建立以易搬劳动力为重点的常态化输出机制,不断拓展输出面,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目前,通过组织点对点包车劳务输出8批次,共输出230人,其中搬迁劳动力26人。
筹建扶贫车间,解决一批。充分利用安置区门面、地下停车场、空地等闲置资产大力引导市内外企业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建一批“厂房式”就业车间,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资源效应。目前,在安置区及附近建成11个扶贫车间,吸纳就业431人,其中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184人。今年申请2022年中央衔接资金230万元引进皮革制品扶贫车间项目入驻清江小区,项目实施完工后预计解决100余人易地搬迁劳动力就地就业,目前项目正在按程序采购设备。
搬迁群众自主创业,解决一批。通过减免场租、兑现补贴等扶持政策引进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入驻安置区,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目前,上马石的兴美宏杨制衣厂由搬迁群众自主创办,带动了40余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清平小区永联加工厂、宏鑫包装厂两个扶贫车间由跨区域搬迁群众自主创办,共计带动了50余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为搬迁群众树立榜样,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开创美好生活。
发展后扶产业项目,解决一批。用好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省级财政衔接资金、粤黔协作和招商引资发展后续扶持特色产业项目,加强对后续扶持项目的跟踪管理,确保和搬迁群众利益联结紧密,持续发挥效益。目前,投入2020年至2022年财政衔接资金8607.8万元用于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16个,累计带动易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3405人,项目利益联结覆盖搬迁群众4278户5013人,户均年增收500余元。
市内园区企业,解决一批。充分挖掘黔东南高新区、炉碧经济开发区、银田物流园等园区用工潜力,加大针对性岗位收集和开发力度,统筹园区内企业就业岗位和用工需求。目前,凯里市两大工业园区、银田物流园提供就业岗位10000余个,带动搬迁群众就业2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