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育泽
12月17日,凯里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26名作家、工艺师、蜡染师、绣娘、苗文工作者、歌手和剪纸艺术家等,在阳光灿烂、暖意浓浓的气息中,开展了一次“走进岩寨”的大型采风活动,去感受古寨魅力。
美丽的岩寨村隶属湾水镇,位于重安江的北岸,得名缘于寨后的岩壁。其中,红石建筑为其最大的特色,现仍保留有清代以来很多古色古香的石头建筑及大片以红石垒砌的梯田,为目前世界上遗存规模最宏大的石坎梯田群之一,此外,该寨还拥有码头、武术、歌舞、银饰和红色等多元的文化,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当日下午2时许,会员们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小道,兴致勃勃地走进了该寨。一进寨,就被满目皆是的红石文化震撼了!但见凡是寨门、屋基、房子、墙壁、房门、院子、巷道、拱桥、水井和田坎等,均为红石建成,就连许多生活用具也是以石头加工的,可谓步步皆石头,石石皆有景,景景皆成趣,令人一下想起了“石上有石石对石”等有趣的佳句,充分显示出岩寨人就地选材、极富智慧的一面。尤其是,因岩寨为史上古码头之一,因而这些建筑还保留有一定的清代和民国时期风格,以及苗汉建筑文化有机融合的痕迹。其中,一些石头门窗精致的造型、雕刻,令人叹为观止,充分显示了岩寨兴盛一时的历史。
岩寨不愧是一个崇尚习武强身的苗寨,闻鸡起武的文化至今依然长盛不衰,从儿童到耄耋老人,从拳术、到刀术、棍术、枪术,人人皆会几招几式,一耍起来,个个都拳拳带风声,棍棍皆劲爆,刀刀皆准狠,气势惊众人。过去,因岩寨人依托水运,闯荡江湖的汉子们特多,加之悍匪时常不期而至,逼迫寨民们不得不习武自卫,因而习武渐成风尚。但想不到的是,虽然号子声早已远去,纤夫们不见了踪影,小木船也在渐行渐远,然这一风气却居然保留到21世纪的当今,让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成为宝贝。当天,一位老武师现场为会员们表演了苗族拳术,让会员们见识了这一古老的文化。
岩寨是个名副其实的苗寨,苗族的服饰、歌舞等文化在这里一直根深蒂固。至今,该寨传统的“黄平式”服装和银饰,依然穿戴成风,圆筒帽、大襟交领衣、围腰、百褶裙和银花冠等,依然是衣着的主流。特殊的服饰与奇特的石头、岩山,以及美丽的江河、碧水等,在这里天然搭配,高度和谐,相映生辉,爽心悦目。尤其这里流行于口的苗歌和唱词,朗朗上口、婉转动听,蕴含有很多古典的苗族文化信息,与现实中的美人、美酒、美味、美景等,共同组合成岩寨一道特殊的风景。当天,在观看绣娘们一一展示精美的刺绣时,所有会员无不细细品味,啧啧称奇;在听到歌手们张口喝出一曲曲敬酒歌时,所有会员不由细细体味。
岩寨还有一道极为珍贵的文化——红色文化。1935年12月底,中央红军一支小分队因敌人围追堵截,为了隐蔽行军,不得不取道台江的革一,经凯里市的凯棠、旁海、湾水,前往黄平,岩寨因此与红军结缘。据说,当年,战士们就地而卧于村民们的屋檐下,秋毫不犯,令感动了的村民们非要以好菜好饭相待。1950年,在激烈的湾水剿匪战斗中,作战的指挥部就设立在岩寨。多少年后,岩寨人一直将这些红色基因视为珍宝,到今天,终于打造出自己的红色教育基地。所以,在当天的活动中,会员们还重走了一次长征路,接受到一次革命传统教育,让心灵受到一次净化和洗礼。
收获满满在心间,激扬文字方显才!会员们都表示,通过这次很有意义的采风活动,已对岩寨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回去之后,一定会激发起心中的灵感,喷发出火热的创作激情,也将会推出一批反映岩寨各方面文化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