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20日

残疾养蜂人袁治敏的“甜蜜”人生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12月19日,走进岑巩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生态养蜂基地,一排排蜂箱在桂花树下整齐摆放,羊桥土家族乡炮湾村村民袁治敏拄着拐杖和妻子姚敏正忙着给蜜蜂做冬季保温工作。揭开蜂箱盖,察看箱内是否有子、有蜜、有粉,把箱内空出的地方放些稻草等保温物,轻轻地盖好蜂布,再把盖子盖上……同样的动作,反复要做几百遍。

说起袁治敏的养蜂人生,故事还得从2014年说起。常年外出务工,有资金后选择返回家乡创业,夫妻两人一起养猪、种植烤烟,家里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事业风生水起。两人还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袁治敏成为“党员创业带富能手”。可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底,袁治敏突发脑干出血,后来导致下肢偏瘫不能站立。住院治疗两年,他们的积蓄都花光了,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当时病了两年多,我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可是妻子不离不弃用心照顾我,还照顾两个孩子和老母亲。当我拿着拐杖可以走路时,就想着发展点产业,可是我们没有启动资金,我就鼓起勇气到县残联申请帮助支持。”袁治敏告诉记者,当年县残联给他8000元的康复资金,他们又向亲友借一些钱,买了14只种羊、3头母牛,重新开始创业。

2018年,他们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县残联又送来2万元扶持资金,他们引进了30箱中蜂,产业越做越壮大。在自己创业脱贫的同时也帮助了周围的其他群众走向了脱贫致富,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养殖户。

“我们之前养牛、养羊太辛苦了,他腿脚不方便,我一个女人家也干不了多少体力活,这几年我们学会养蜂,这活比养牛羊相对轻松,所以我们现在专门养蜂卖蜜。” 姚敏说,多少次丈夫跌倒在放牛羊的路上,有时摔得脸上手上脚上都是血,青一块紫一块是常事,看着心疼又很无助。

“现在冬天了,当时割蜜也留足了蜜给蜜蜂越冬,但给蜜蜂保温也很重要,不能让它们挨冻挨饿,确保来年正常繁殖扩群,人家来买的是蜂蜜,可不是买不成熟的水蜜。”袁治敏说,养蜂卖蜜靠的是诚信,用良心换来的钱花才舒坦,所以他们不会在蜂蜜里添加其他任何成分,取的必须是封盖成熟生态原蜜,哪怕钱赚得少一点都行。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在夫妻俩的努力下,加上各种惠民政策的扶持,家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虽然每天拖着半瘫的身体忙个不停,奔波于山野间或是市场,但他坚强乐观,从未向命运低头,不仅用自己的勤奋将生活变得像蜜一样甜,还带着当地30多个乡亲一起干起了“甜蜜事业”。他们的合作社也因此被评为贵州省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基地。

羊桥乡坪地村的张军是和袁治敏学习养蜂的其中一位老乡,在袁治敏的指导下,也带着坪地村的乡亲们发展起了养蜂产业。“我也算是袁老师带出来的养蜂人,今年我养殖了350箱,割了2次,年产量1500公斤,得驻村工作队帮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到线上销售,现在销到上海、浙江、广州等地,好销得很。” 张军说,一定要像袁治敏一样用心养蜂,让蜜蜂养殖产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岑巩除了“思州柚”“思州石砚”等特产驰名国内,袁治敏的“蜜遇思州”蜂蜜,张军的“坪小弟”蜂蜜,都是大家喜欢的特产。袁治敏他们的蜂场被岑巩县残联确定为残疾人创业示范点和残疾人养蜂实地教学点,袁治敏和姚敏被聘为养蜂技术指导老师,他们的合作社也成了贵州省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基地。

当问袁治敏有什么愿望时,他说:“我和蜜蜂有缘,它为我找回自信,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残疾人养蜂团队,希望大家努力把甜蜜事业发展得更好,让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美好。”

--> 2022-12-20 1 1 黔东南日报 c205929.html 1 残疾养蜂人袁治敏的“甜蜜”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