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吴正豪
笔架山,位于榕江县车江万亩大坝尽头的忠诚镇乐乡村,距县城约20公里,因群峰参差错落,三峰突显,远视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
据《贵州通志》载:“三峰耸秀,高下相顾,象形以名。” 民国时期的《榕江乡土教材》载:“三峰特高,屹然独立,高出云表。笔架山大有云幕为书,山峰似笔,执笔奋书之意,得名‘石笔书云’。”它以巍峨奇秀著称,是古州著名的八景之一。
相传,远古时期,侗王吴勉想把寨蒿河水堵上,让水翻过“高围坳”(地名),流入黎平县境灌溉农田。于是,他用神鞭像撵猪一样,从古州(今榕江县城)南端把几座山峰沿寨蒿河往上驱赶。当快到达忠诚镇的乐乡村时,有三座石峰因走得太快而看不见了。巧遇一侗妇在河边梳妆,吴勉便问道:“威(侗语,即叔妈)你看到我赶上来的几头猪没有?” 侗妇说:“我没看见什么猪呀!只见几座石山一前一后地沿河往上走,它们现在可能到乐乡寨头了哩!” 拐了!天机被人点破,行走的石山也由此被“定”了下来。无论吴勉用尽神力,石山就是岿然不动。吴勉气恼村妇,举手朝她打去,妇女一侧身,盘发被打偏,此后这一带侗族妇女的发髻都是偏往右边的。
笔架山,属第三纪红色砾石经漫长风化剥蚀而形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有大小石峰十余座,山中兼有“洞帘”“石屋”“飞瀑”“石棺材”“一线天”“天锅塘”等自然奇观。东西两面峻险绝壁;山顶西南侧面有约三亩荒草地;有小股飞流从崖间跌下,似“惊涛出峡,河落九天。” 有曲径小路可攀崖通达山顶。清咸丰战乱年间,山上曾为邻近村寨百姓避难之所,至今尚存抗清义军营垒遗址。据《穆宗实录》及民国《车江乡志》记载:“湖南总兵周洪印会合彭炳武等,连克顺寨、票寨……义军,占笔架、受洞巢穴,遁往古州。” 山的西南面顶峰处,还残存有反清义军所筑的土城垣,北抵绝壁,东至悬崖,全长约五百余米,土城垣厚五十厘米,高矮不等;西峰顶上至今还残留有土垣遗址四间。
从高王公路“十二盘”俯视其山,众峰形如莲花、石笋参差错落;侧看,又幻成一座座耸立的独峰;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山势各不一样。真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碧玉般的江流,在群峰脚下环绕。江碧树绿,水划山分,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居然将这里打造成如此仙境模样。
一日之中,山景随时变换。清晨,当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朝霞侧射笔架山峰,晨雾萦绕,色彩斑斓,变幻莫测,犹如仙山琼阁;待雾霭退尽,太阳当空,山峰又像笋似笔屹立,直指苍穹;夕阳西下,余晖渐渐从山顶隐去,山峰如抹金粉,光辉灿烂……
四季之景更是各不相同。春天到来,各色杜鹃花簇簇开放,漫山遍野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四野香飘。游人至此,步步生韵,处处皆诗;盛夏林涛阵阵,蝉乐鸟鸣,溪流潺潺。那美妙的音波会给你荡来一阵阵荫凉,让人发怵静默;秋天,天光云影,层林尽染;冬天,冰封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如今观山赏景,已有榕寨(榕江——寨蒿)公路萦绕山脚;剑榕高速横贯山腰;通村公路随山绕岭连接山中的定弄苗寨。时常引来游人前往观光,一睹其芳容。
笔架山下,三宝侗乡的十多个村寨散落在群山环抱的万亩大坝之上,一年四季轮番演唱着稻浪翻滚、西瓜满坝、油菜飘香的丰收凯歌。村村寨寨炊烟袅袅,牧归晚唱,一派田园好风光。夜间远望,城南古州一带的万家灯火,明明暗暗,把三十里水路、天空照得五彩缤纷,犹似繁星坠落……
如今,山下侗民正以新的姿态,奋力书写万亩大坝新时代华章。产业蔬菜大棚如波似浪,在暖阳的照射下泛着喜人的金光;田边坝子、丘陵山坡上,西瓜、百香果基地在有序扩展。乡村振兴各项产业和旅游事业也在乘势向前推进,笔架山这座近郊的“山水公园”定会被社会开发利用,早日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