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20日

月亮山的变迁

○ 通讯员 莫屈

盛夏周末,榕江县的文友约聚月亮山。那是黔东南一座美丽而神奇的名山,曾经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时隔24年重游故地,应该别有一番感受和滋味。

九点十分,几位作家从凯里驱车上路。走高速,下国道,再通过盘虬的柏油乡村公路,一路无碍无阻。

到达月亮山腹地的九秋村时,竟然刚刚晌午过一点。两百多公里蜿蜒路途,竟然不经意间轻松走过。全程仅用三个多小时,真是倍感意外又有几分惊叹:都是占着交通便捷之利了!

午饭过后,徜徉在整洁的村道,家家房屋绿树相间,院落干净,鸡犬不鸣,村中小河潺潺流过,九秋寨子显得分外宁静,好像现代版的桃源。村舍多为砖木结构,一楼砌砖,二数三楼装杉木板,清一色抹亮着清漆,安装有玻璃窗,亮丽光鲜又质朴实用,保留着苗族民居传统,又流溢着当代时尚气息,真不输市郊别墅。年轻的潘支书告诉我们,这都得益于国家政策好,大力投入公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山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们在大山里建水果、中药材基地,发展生猪肉牛养殖、培植食用菌,有的还繁殖蚂蚱饲养胡蜂,发展多种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村民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了。

晚上,我们入住邻村新建的民宿。崭新的木楼里,一应现代都市星级宾馆的功能和设施,让人仿佛觉得置身都市山庄,而非箐山旷野的村落。闻着民宿新楼杉板特有的淡淡清香,听屋外清风拂动蕉叶,享四围浅草里蛐蛐的弹唱,不由悄悄进入梦境。

一觉醒来,月亮山的阳光已早早地拨开晨雾,照进了透亮的纱帘,一天的好心情就有了充足的铺垫。

早餐过后,榕江的文友安排了当天的行程,要穿越月亮山深处的摆王摆拉等多个古老的村寨,再前往计划乡政府,然后回榕江县城。

要经过多年前造访的村子,记忆里那些难忘的镜头,顿时又从脑海里翻涌出来。

1998年的“五一”长假,我与作家姚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一起闯进了月亮山,计划为期一周的探奇之旅。那时的月亮山区交通滞后,简易的公路只通到乡政府驻地。散布在月亮山腹地大大小小的村子,只有猎人行走的便道可以来往。长期的关山阻隔,山村经济社会发展极其缓慢,大多数的村民都生活在温饱线以下。

我们进入月亮山的第一天,在帮扶干部的引领下到一个发展金银花基地的村子去采访。实地察看了基地后,晚上到村支书家投宿。走了一天路,已是非常疲倦。支书家没有什么肉菜,煮了一锅韭菜蘸辣椒招待我们,劝我们喝了两碗米酒,安排姚瑶我们两个睡到他女儿的房间。借着微弱的煤油灯,我们来到支书女儿的闺房。原以为女孩子的房间应该轩敞干净,整洁卫生,入住才知只有一床已破败不堪因长久未洗变得漆黑的被子——这应该是支书家最好的客房。我们知道,支书已尽到了主人最好的情意。

因为走得太累,又喝了酒,姚瑶我俩相视一笑,分头和衣而卧,很快进入梦乡。不想半夜下起了大雨,雨水滴滴嗒嗒地漏落到了枕边,把我淋醒了过来。我往旁边挪了挪,雨水又跟着滴了过来。无奈,只得叫醒姚瑶,过去跟他挤睡一头。不料他那头也好不到哪里去,也同样漏雨。半夜三更,黑灯瞎火,又不好叫醒主人。我们两人只好把头埋到被子里闷睡,却再也无法入眠。除了雨打被子的声音,屋子里还有老鼠爬动、追逐、嘶叫的声音。我们两人只好默默无声躲在被子里等待天明。

进山的第一夜,我们就体会到了月亮山的贫困程度。那夜那雨那成群的老鼠,真是惊心动魄,至今难以忘却。

进入月亮山的第三天,我们从计划乡政府前往摆王村。那里距月亮山主峰仅有数里之遥,离我们攀登月亮山主峰的目标非常接近。

陪同我们前往的除了一位年纪稍长但有着月亮山丰富生活经历的帮扶干部外,还有一位年轻的副乡长。大家早早地吃好早餐,天刚放亮就沿着羊肠般的猎人小路行进。起初,大家兴致很高,有说有笑,一路欣赏奇特的山景。但随着山深林密,路越来越难走,有时候竟然发现没有路了。原来草长得太猛,把原来的小径淹没了。可正是这样的路,却是大山深处村民们到乡政府唯一的通道。

谈到月亮山村民贫困的原因,大家都直指交通不便这一主要症结。帮扶干部介绍,山里不乏致富的资源,野果、中药材、林木、野生木耳,村民们放养的香猪、成群的土鸡、肥硕的牛羊等等,哪一样运送到都市,都可以换回白花花的票子。可是大山闭塞,交通不畅,村民们走不出大山,外地的商贩也根本进不来。只能自给自足,自己消费,无法兑换成现金。即便有了丰厚的现金,也无法到城市进行消费。

一行人边走边聊,穿梭在林莽溪谷之中。夕阳慢慢下山,月亮渐渐升起,大家只得打起了手电筒。询问陪同的干部还有多远,他们说:快了快了。可是越过了一条条岭,跨过一道道沟,仍然看不到有人家,直到晚上9点半钟,才走到了摆王村。

那一夜,吃得香,睡得深沉,直到次日上午十点才从美梦中醒来。脚力还未恢复,实在走不动了。姚瑶首先提出不再登上月亮山主峰。我也借坡下驴,同意改变计划,决定提前返程。我们只好与月亮山主峰失之交臂。

那一别,时间就跨进了新的世纪。月亮山的风光依然迷人,但月亮山的村寨,月亮山乡亲的生活,早已焕然一新。

赶到九秋村的第二天,我们又驱车在月亮山腹地曾经走过的多个村子穿行。开车在乡间平整的水泥路上奔跑,村子之间的距离仿佛变得很近。不到半天工夫,我们就把20多年前走过的村子都走了一遍。当年的村子都已经面目一新,全然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以往走过的小路再也无法找到,曾经走访过的村民一个也没有再遇上,这些村寨已变得非常陌生,好像根本就不曾来过。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大山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的结果。

古代有一位风水先生曾经留下一个非常有名的预言:中国将出现“遍地龙蛇走马”的景况。这句谶语,让很多人费尽思量,也弄不清谜底。现在看来,讲的就是城乡交通的巨大改善,天堑变通途,村村寨寨通公路。

翻开黔东南的交通史,就是一部贵州乃至全中国浓缩的发展进步史。1958年10月15日,途经麻江县的黔桂铁路通车,结束了贵州及黔东南没有铁路的历史;1964年,从江县城通车,黔东南州实现县县通公路;2000年,贵新高等级公路麻江段建成通车,黔东南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2年,从江县光辉乡通车,全州实现乡乡通公路;2012年,黔东南州与全省同步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2015年12月24日,凯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黔东南州与全省同步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2017年底,黔东南州3509个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2018年底,30户以上的3806个村民小组实现100%通水泥硬化路目标;黔东南全州206个乡镇、3509个建制村全部开通客运。目前,全州公路里程达3万多公里。随着黄平机场、黎平机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清水江、都柳江水运能力的不断提高,黔东南纵横交错,陆路、水路、空运和谐发展,穿山越壑,联结城乡,南通北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黔东南和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迈向小康目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立下了头功。

--> 2022-12-20 1 1 黔东南日报 c205931.html 1 月亮山的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