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王启寰)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讲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深受启发,我们接边地区要加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必须要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近日,在黎平县洪州镇垒寨村,村民姚礼庆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如是说。
作为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黎平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境内洪州、雷洞、龙额、地坪等乡镇分别与湖南、广西接壤,其中,洪州镇垒寨村位于三省坡中心地带,是典型的三省区接边村寨。
为切实维护好接边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黎平县充分发挥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在排查化解接边地区矛盾纠纷中的“排头兵”“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作用,探索建立跨省人民调解组织,将垒寨村作为“村民自治示范试点”进行打造,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为抓手,以“村规民约”为规范,成立“寨管委”村民自治组织,以“法治+自治”推动“乡村治理”走向正轨。
2016年初,成立了湘黔桂三省坡联合调解委员会黔东南州黎平县洪州镇垒寨工作站。2017年,黔、桂、湘、渝、川、滇等六省(市、区)到洪州镇垒寨村召开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协作会议,为湘黔桂三省坡联合调解委员会黔东南州黎平县洪州镇垒寨工作站打造新的台阶,基本建立了省(区)、州(市)、县、乡、村五级联防联调工作网络,为破解接边地区社会管理难题走出了一条新路。
“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践行守望相助的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垒寨村党支部书记龙涛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近年来,黎平县以“联建共享”为理念,通过“支部共建”“文化共融”“治安共管”“环境共治”“产业共兴”等举措,建立边界联防联调组织联建、矛盾联防、纠纷联调、普法联宣、法律联援“五联”机制,全力推动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据了解,通过建立组织联建、矛盾联防和纠纷联调,不但破解了党建组织不协调问题,而且破解了跨区域治安管理难题和矛盾纠纷化解难题;通过联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援助,有效解决了村民法治观念淡薄问题和群众打官司难题。
目前,黎平县通过推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12个接边村寨共同签订《联防联调协议书》,并开展一系列的联谊活动,不仅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基层组织跨区域联动,还实现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共谋发展、互利双赢”目标。
如今,黔湘桂三省(区)边界和谐稳定,各村寨交流频繁,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