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23日

雷山县达地水族乡:

“生态养牛”让村民奔向好日子

本报讯 (通讯员 杨昌吉 陆光美) 近年来,雷山县达地水族乡围绕“达地火烧皮”牛肉这个核心品牌,在组织动员、草料保障、技术服务等方面谋好养牛新思路,全力助推小黄牛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细化养牛措施。提到养牛,村民王德权禁不住地感叹:“为了把小黄牛养起来,大家你追我赶的,一个起得比一个早。我现在养有5头小黄牛,明年还得扩栏多养几头。”王德权从小生活在高车村,村里的一草一木他都很熟悉,他养牛有大半辈子了,靠着养牛这门手艺,他供3个孩子陆续读完了大学。

“达地水族乡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大部分群众居住在田土旁边,每年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约1.7万亩,加上今年我们动员农户种植有350余亩高产牧草,养牛的草料非常充足。”达地水族乡党委领导如是说。

据了解,达地水族乡为了把牛养多,通过“以奖代补”、免息低息贷款、种草补助等多种措施鼓励农户把牛养“多”。今年全乡小黄牛的存栏量达到了1600余头,比去年增长了40%。

强化养牛保障。达地水族乡养牛户多了以后,养牛重点工作就从怎么养“多”到了怎么养“好”上来。

“之前村里采取的是散养小黄牛模式,不仅效益低,还很难管理。为了把牛养好,我们村合作社建了养殖基地,还把不宜种植粮食的荒地拿出来种植牧草,现在集中养殖管理很方便,草料充足了牛儿肥得也快。”高车村合作社理事长罗朝开说。

乡里的养殖基地多起来了,技术服务同样不能缺位。为了帮助养牛农户解决养殖技术方面的问题,达地水族乡成立了养牛志愿服务队,有州里的技术特派员、县里的技术专家和乡里的畜牧兽医专干,定期入村开展畜牧疫情监测防控、育肥技术指导等工作,确保把牛养“好”。

优化养牛模式。随着达地小黄牛声名远扬,周边乡镇、饭店老板纷纷到达地来买牛,让达地迅速发展成为南部乡镇活牛交易流通中心。“这个交易市场牛多、品质也好,店里吃牛肉的回头客很多,我每个月都来订几头。”在凯里开牛肉餐馆的熊庆忠兴冲冲地告诉笔者。

据悉,优化了养殖模式后,达地水族乡的小黄牛育肥时间缩短了,年出栏小黄牛比之前增多了500余头,在同样的时间内产值增加了近700万元。

--> 2022-12-23 雷山县达地水族乡: 1 1 黔东南日报 c205967.html 1 “生态养牛”让村民奔向好日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