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24日

我州各地着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本报讯 (记者 朱庚奇 顾婷英) 近年来,我州各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近日,在施秉县杨柳塘镇地坝村,村民们正分工协作,忙着劈柴捆绑、包装菌棒,赶制明春的灵芝菌棒。据悉,当地在“党支部+公司+示范户”等模式带动下,多年发展的灵芝产业现在已小有规模并效益明显,吸引着各地方的人员前来取经。当天,来自白垛乡的十几名干部及村民,前来地坝参观菌棒制作流程和种植基地,就下步产业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2022年,地坝村灵芝发展面积达150亩,建立了智慧农业与灵芝智能灌溉基地,亩产效益超万元,形成了大型观赏灵芝和林下仿野生灵芝的“一村一品”灵芝产业特色,促进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还带动了高塘村、板屯村的联动发展,成效明显。

地坝村党支部书记曾垂刚介绍说:“很多村来我们村学习,因为种植灵芝技术要求比较严格,我们想法就是供应他们菌种,生产出来的成品再回收,让他们没有顾虑。”

在天柱县高酿镇上花村优质大米集中收购点,村干部正忙着把收到的优质大米分袋称重、封口扎包,并把包装好的一袋袋大米搬运到前来拉货的车上。

“在高酿镇党委的关心下,以及省邮政管理局的帮扶下,上花村的优质稻大米今年往外销售了大概10万斤。” 高酿镇上花村驻村第一书记曹昆说。

“以前我们到街上卖都是卖几十斤、几百斤,现在村里来统一收购,一下就卖出去了。”上花村村民龙庆远说。

据了解,上花村今年利用坝区资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优质水稻种植,惠及全村138户村民。同时为了解决销路问题,帮扶单位还积极联系帮助销售,切实让群众的粮食产得出、卖得动、能增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邮政快递企业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大米,为种粮大户138户创收30万余元。

冬闲人不闲,在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油茶基地,伴着油茶花香,工人们正忙着挖土、覆膜、种植土豆,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界牌村合作社负责人熊浩沥说:“我们今年计划种50亩土豆,预计每亩产量达到1500斤,根据今年的市场行情,每亩能达到3000元左右的收益。”

近年来,当地充分利用山地资源,把冬种马铃薯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为了推动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以界牌村油茶基地作为马铃薯种植示范点,免费发放7500公斤土豆种给合作社带头种植,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全镇产业发展。

“今年八弓镇秋冬种预计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马铃薯是6400亩、油菜4000亩、蔬菜4000亩。油菜4000亩已经全面落实完成,目前在落实马铃薯还有蔬菜。下一步,我镇继续加大粮油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八弓镇副镇长姚雪梅说。

--> 2022-12-24 1 1 黔东南日报 c206060.html 1 我州各地着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