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24日

岩寨红石

□ 杨育泽

岩寨,一个以“红石”二字抓住了我们的心的苗寨。

于是,一行人说走就走,乘上中巴车就出发。岩寨隶属于凯里市湾水镇,位于重安江的北岸上。

寨子里布满了红石路、红石巷、红石墙、红石门、红石坎、红石渠、红石桥、红石井、红石磨、红石墩、红石凳……甚至就连养猪的地方,也是红石猪圈,猪吃潲的用具,也是红石槽。而其后坡上的主峰“包丢舍”(山名),亦为岩山,壁立百仞,状如鸡冠,于是,顺理成章得了这个寨名。

岩寨村的地质究竟在亿万年前发生过什么血色的浪漫才会变红,我们不得而知。自从五百多年前寨人祖先筚路蓝缕来到这里,便与红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最终绽放出各种绚丽多姿的建筑和物件。

岩寨的红石结构致密,抗压强度高,表面硬度大,吸水率低,不易风化,稳定性好,因而,耐久性也较强,实为户外装饰用石的上乘品。而在开采上,它还能以岩基、岩株、岩块的形式产出,可成为形状较为规则的块料、大料,加上它的质地纹路均匀,可实施各种精细的加工,这就让岩寨人在砌墙垒屋和加工物件时,有了先天性的条件。

这里的石头颜色为板栗红,看起来很是养眼,是那种略带些贵气却又非常低调的红,而且久不褪色。由于总体上色调变化不大,因而以其垒砌的房屋、巷道、墙体等,在整体上相当美观,加上红色本身具有暖度,冲淡了石头应有的冰凉感,也就增加了亲和力,再加上墙体表面规则平整,更是给人一种温润可亲的舒适感,所以,这些石房、石巷、石墙总是充满着喜气和瑞气,让常年居住在这个环境的岩寨人,并没有冷冷硬硬的不适感。

岩寨的红石还是上乘的磨刀石。其含砂,能吃铁,出浆好,可将刀具磨得锋利,这在过去传统农业时代是很管用的,让很多远方的人不辞辛苦来到这里挖采石头回去做磨刀石。

走进寨子里,你会发现,岩寨人的爱石、敬石和美石,简直达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石”的程度,可谓步步皆石头,石石皆有景,景景皆成趣。再进到小院里,面对的是墙上石,抬头见的是门上石,低头见的是地下石,反过脸来见的又是墙上的石。而所有的石头,皆具灵动,似乎都在争相向你显摆着自己的妖娆,甚至很想与你发生一场对话。人来畜往,沧海桑田,很多石头竟已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的,并散发出一丝丝的幽香,让你刹那间地感觉时光倒流起来,仿佛进到了明清时期的慢生活中,也仿佛看到面前有几位目光沉稳的明朝苗族石匠,正忙碌着手中的活儿。而当你进到一条狭窄而又幽深的石巷子里时,却仿佛陷进了一个巨大的八卦阵迷宫中,甚至都冒出一些魔幻的感觉出来。直至走到了尽头,大家这才从一扇大石门底下舒了一口气地钻出来。据了解,过去整个寨子共有寨门六个,目前尚存四个,均高二米以上,均用红石条压顶,仍牢固异常。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它们发挥过重要的抵御作用。

走在石块铺垫的寨道上,有时,你突然发觉脚底下响出哗哗的流水声。其实,这又是岩寨人对红石材的另一种聪明利用。也就是正因有了红石建材,很早以来,岩寨人就将全寨子的引排水工程规划和修筑得棒棒哒的,将六七百户大寨的生活污水和脏水,驯服得循规蹈矩、服服帖帖。明沟暗渠,进道出口;你自上而下,我由里而外;横有横的布局,竖有竖的章法;既互不干涉,又联成网络,最终实现了污水同归,毫不干扰到人们的感官。岩寨的红石排水系统,堪称苗寨中一绝。

在边走边品味时,我们最惊叹的还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的石头建筑。所有用石头均为自然石,未经过任何的形体加工,师傅们既要做到墙面平整,又得做到石与石之间轮廓相咬吻合,即将石头缝隙做到最细小化。据说,在垒砌时,师傅们为了找到一块咬合的石头,往往满地找石、选石,挑肥拣瘦。在施工期里,最费时的是挑石,而不是砌石。该村手艺最好的石匠,所砌墙面的缝隙,居然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的水准,刀插不进,水泼不入,令人不由发自内心地感叹:高手在民间!

据说,在老师傅们刁钻的目光中,石头是有“公”和“母”之别的,也就是“凸”与“凹”的部位。只有当“阴”和“阳”两面正好互相咬紧了时,才能保证墙面的牢固和光滑。在岩寨的人家之间,人们暗地里最习惯比谁家的石墙修砌美观,表面平整,用料好、手艺高。因为,咫尺之距的两户,美和丑都会泾渭分明而一览无余。甚至,过去岩寨人在儿女们未来婚姻大事上,都少不了先向准亲家炫耀一下自家的石屋、石院,以及家中的一些石雕用具。这成了一家人亮实力、比条件的底气之一。

历史上,岩寨为重安江上的古码头之一,受到来自湖南洪江汉文化的影响,因而这里还保留有一些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徽派宅院,以及苗汉建筑文化有机叠加的痕迹。其中,一些石门框、石门窗上保留的龙凤呈祥、喜鹊牡丹等精致图案,依然像一部无字的书,静静地诉说那些曾经的繁盛,以及主人家曾经的显贵。

岩寨人开发利用红石的智慧,已不仅仅是筑路、砌墙、修屋这些工艺较粗的领域,也不只是石碾、石磙、石碑、石臼、石碓和粑糟这些生产用具,而是延伸到了更加精细化的生活用具领域上。在一些人家中,你可看到用整块石头雕琢出来的石桌、石坊脚、石火盆、石火坑和石擂钵等小物件上。红石,就是这样,把个岩寨的方方面面描绘得巧夺天工,个性飞扬。

我们见过很多苗寨各有千秋的梯田,但在岩寨,有一种风格别样的红石坎梯田,而且是大片和多片,为一个很壮观的存在,你未必见过。其石坎较高,壁面平整,所用石材硕大,一般每块在百斤以上,再大的达大到七八百斤,甚至一些石料大如谷斗,重达数吨,可见工程之坚固。想想那是个没有吊车等重型设备的时代,人们能将这么大的巨石安放上去且砌得平直,实为当地农耕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是重安江流域农耕文明一个伟大的杰作。再说,那又是一个还没有钢钎、炸药的时代,面对巨大的石头,却也在考验岩寨人的智慧和毅力。据传,先民们开山取石时,先是在巨石上架起成堆的木柴,把个石头烧到滚热滚热的,然后将大盆冷水猛泼下去,致其热胀冷缩而爆裂,变成小块。

最为神奇的是,我们见到一些红石水田,居然修建在悬崖的边沿上,仿佛由上帝镶嵌上去的一般,被称为“悬崖田”,这又是岩寨人的另一种智慧和奇迹。

今天,岩寨人凭着红石的“独”和“特”,很轻易就拿下了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黔东南州十佳乡村旅游点等一大串的殊荣,以及一块沉甸甸的3A级景点证书。自2019年以来,他们就信心满满地动手发展乡村旅游,并初步尝到了甜头。看来,红石这篇文章,老乡们还要久久地做下去。

红石,就是这样庇护着一代代岩寨人的一切,从过去走到现在,又从现在走向将来。当我们上车离开了时,都在心中唯愿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 2022-12-24 1 1 黔东南日报 c206078.html 1 岩寨红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