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26日

侗族歌师王朝鹏

○ 通讯员 龙登玖

认识歌师王朝鹏,纯属偶然,那是在一次私人宴会上。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思维敏捷,而且好像在哪里见过。后来才知道,他是我们天柱县石洞镇屯集村高佑人氏,是当地知名歌师王胜坤的次子。

现经多次采访,对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王朝鹏,生于1965年,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务农,1996年进入黔东南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电工技术。受家庭熏陶,从小爱唱侗歌,并得到父亲指点,后对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他对侗歌的执着研究,对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够见子打子,灵活应对,因此村里办喜事,都会邀请他去陪客唱歌,给酒席增添色彩。

近年来,侗歌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纷纷开展一系列的侗歌比赛活动,王朝鹏更是活跃,在周边县市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奖无数,2016年获天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颁发的“优秀民间歌师”称号,2017年获黔东南州人力资源保障局颁发的“民间艺人歌师”证。

每次家乡举办侗歌活动,王朝鹏除了参加比赛,还积极为组委会办事,负责宣传、演讲等工作,可见他对侗歌事业的热爱。不仅出力,有时他还出钱,比如说,在天柱县首届“五月端阳龙舟节”活动中,他捐赠了500元,在2018年天柱县民间歌谣协会举办的民歌大赛中,他捐赠了400元。一位农民,收入本就不高,而他却能如此慷慨,充分证明了他对家乡民歌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王朝鹏向我展示了他多年来的创作成果,至今,他已创作民歌上千首,加上收集前人的歌,数量要有一本书那么厚。内容上,有古典也有现代,古典的如“三顾茅庐”的故事、“洛阳桥”的故事、“后羿嫦娥”的故事;现代的有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立屋乔迁,甚至还有讲打工的,讲当下抗疫的,可谓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旮旮角角。王朝鹏不仅仅是嘴巴能唱,还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他把自己每次与别人对唱的侗歌分别用侗、汉双语作了整理记录,侗语没有文字,他就用汉字注音。

作为歌师,王朝鹏并没有狭隘的保守思想,而是乐于授徒传艺,因为在他看来,侗歌文化只有一代代的传承,才能后继有人。目前他主要的徒弟,有本族的王忠及高酿镇硝洞村的龙秀才,师徒已在周边邻县多次参加侗歌比赛并获奖,还与龙秀才一起到过江苏盐城表演,受到当地的好评。

现在,王朝鹏正在积极申请成为“侗族山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虽然事情不是一帆风顺,但好马不愁遇伯乐,希望他能最终获得成功!

--> 2022-12-26 1 1 黔东南日报 c206136.html 1 侗族歌师王朝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