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26日

一张蓝图绘到底

——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助力施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通讯员 陈祖嘉

冬日的施秉县在阳光的照耀下仍然散发着温暖的气息,施秉县第五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正在户外草地上做积木拼接活动,广阔的场地让他们在这里尽情发挥想象,宽敞的教室也让他们享受良好的启蒙教育。

这个新建在施秉县城南安置小区对面的幼儿园由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投入帮扶资金700万元建设而成,解决了430个学位。

2021年,中央调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明确高明区对口帮扶施秉县,助力施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零散山货变标准精品

施秉县牛大场镇土壤以黄、红壤和黑色石灰土为主,中性偏微酸性,土质肥沃富含有机质,高原性季风气候特点明显,适宜太子参、头花蓼、黄精等各类中药材的培育和种植。

经过20余年的发展,2021年施秉县太子参种植面积8.1万亩,总产量2.68万吨(鲜品),总产值6.03亿元,常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并拥有2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一直是药农自己栽种,品质不一、种苗质量参差不齐、交易散乱,导致有规模但无产业。

佛山东西部协作工作组了解情况后通过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1650万元,在牛大场镇建设了以太子参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从育苗到种植、从规范化种植到购销、从加工到贮存等环节一一健全、补足。

牛大场镇如今有了规范化的种苗基地、专业的检测实验室、先进的烘干线及贮存冷库等。同时,佛山东西部协作工作组为施秉县引进了国药集团广西中盟本草中草药有限公司等知名药企,发展以牛大场镇为主“订单”太子参标准化种植1万亩。

“通过这一系列的建设,在保障药农利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施秉太子参的竞争力。”高明区对口帮扶工作组驻施秉县副县长林凯军说,高明区对于施秉产业帮扶的思路是“一二三产相融合”,所以还通过打造太子参礼品、请粤菜大厨创新太子参菜品、建设产学研基地等延长太子参产业的宽度,创造更多价值。

普通工人变技术工人

兰国美住在施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官营社区,作为一名残疾人,就业上一直存在困难。社区考虑到他一家的实际情况,根据本人意愿,聘请她做了一名保洁员,负责社区的清扫保洁,让她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了就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我们还组织开展了粤菜师傅培训班、家政培训班、电工培训班、焊工培训班等,希望他们能实现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的转变。”林凯军说。

有了技术以后,高明区就积极对接佛山地区福利保障完善的企业,如万和电器等开展专场招聘会。现场设立专门的帮扶咨询服务台,结合市场需求为求职者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帮助一批就业困难人员通过招聘活动实现就业创业。同时,有序引导广大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地就近就业,服务家乡、建设家乡。今年以来,召开2场招聘会,提供2800个岗位。

粤黔协作中高明区通过出资、引导企业入驻、帮助销售、开展培训、奖励优秀员工等方式援建帮扶车间13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9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98人。

古朴山村变美丽乡村

“前期走访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施秉县南部主要以少数民族村落为主,所以我们会将资源向当地倾斜。而对于当地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则是尽力让它们‘活化’。”林凯军细数着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高兴地说,“这么好的民族原生态资源,我们不但要保留,更要让它们重新迸发出生命力。”

在施秉县桃子湾工业园区, 氵舞 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绣娘们正在绣布上以针线作画,创作一幅独具苗族特色的图案。在粤黔协作中,高明区把从广州拉来的订单定向给氵舞 水云台的绣娘们,让她们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技艺的同时,也能赚到钱。

“同时,我们也通过引入慈善基金,改善当地民生短板,如在牛大场镇和杨柳塘镇实施的‘点亮工程’,箭牌卫浴将价值400余万元的卫浴产品捐赠给施秉县,帮助双井镇等3个乡镇实施了‘厕所革命’。”林凯军笑着说,有些产品还是智能的,可以说是让老百姓一步到位了。

虽然只有短短一年,高明区在施秉县举办了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培训24期,培训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1263人次;结对帮扶的施秉县第二中学,今年中考有14人进了黔东南州前50名;施秉县医院里胸痛中心和麻醉科得到长足发展,血液透析中心即将成立。

据悉,今后施秉县的东西部协作发展思路还是将围绕“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研发+贵州制造”“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市场+贵州产品”的“4+”模式,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拓展合作领域,促进协同发展。

--> 2022-12-26 ——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助力施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 1 黔东南日报 c206138.html 1 一张蓝图绘到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