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26日

城关镇建国村:

致富路上有“薯”光

图为群众在对马铃薯种子进行覆土

本报讯 (通讯员 杨旭 刘子意) 连日来,施秉县城关镇建国村的马铃薯种植示范点抓紧有利天气条件,组织农户迅速种植1.5万余公斤马铃薯种子,发放0.5万余公斤复合肥,翻地、施肥培土、马铃薯切块、下种……到处是忙碌的身影。

“我们这里土地资源丰富,但外出务工人员多,几年前,这里的土地还是一片撂荒地,荒草丛生。但现在不一样了,满山都是太子参、马铃薯、油茶等产业,土地都有了价值,老百姓也增加了收入。”村党支部书记李长文介绍说。

为实现马铃薯产业规模化种植,有效提升农民收入,秋冬种以来,城关镇镇组织农技专家通过实地踏勘,合理规划,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精心指导村集体流转土地,预留地块,实施建国村补充耕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集中连片打造马铃薯种植基地。种植马铃薯120余亩,魔芋、黄精等中药材350余亩,总产值预计48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取土地流转、培训和销售管理费,每年产生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农民务工收入3000元、土地流转收益20余万元。同时,强化产业基础建设,整修、砂化产业路2.3公里,为马铃薯产业增收保驾护航,让产业路联通“增收路”,“产业链”连起“增收链”。

“前几年在外打零工,每年辛辛苦苦也赚得不多,现在在家门口的基地打工,一年收入不比出外打工少。”已经脱贫的农户唐进章说。

据了解,近年来,城关镇把基层党建融入乡村振兴各环节、全链条,将冬农开发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来抓,按照整村流转、一体化经营的思路,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马铃薯产业,紧盯马铃薯产业基地建设,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按照“保底收益+分红”的方式,形成“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的一体化全产业链运行的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户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备注:1亩=0.0667公顷)

--> 2022-12-26 城关镇建国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206140.html 1 致富路上有“薯”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