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26日

打好共建共治组合拳

—— 记岑巩县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岑峰村

○ 通讯员 李刚

近日,笔者走进岑巩县思旸镇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岑峰村,只见一座阁楼式牌坊上“岑峰村”几个大字跃入眼帘。举目望去,一幢幢黛瓦木楼错落有致,各色鲜花与仿木栏杆美化了乡村庭院,加上清澈的小溪,肥沃的农田与叠叠青山,岑峰村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

近年来,岑峰村以“打好共建共治组合拳,建民族团结幸福家园”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通过抓基础强堡垒、抓产业助发展、抓文化促融合、抓治理夯根基 ,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幸福家园。

抓基础强堡垒

岑峰村总面积13.4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67%,在全县率先开通“四好农村”公路,交通便利,距离岑巩县城21.5公里,距离思旸政府所在地8.5公里。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496户2063人,居有汉族、侗族、土家族等,村干部4人,小组长15人,全村中共党员共31人,培育有村级后备力量5人,致富能手12人。

岑峰村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持续压实各方责任,形成村组齐抓共管的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强化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内容,组织党员村干加强学习,让“两个共同”“三个离开”“五个认同”等民族团结理念入脑入心。注重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发展新党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抓产业助发展

岑峰村通过“六园共建”,全面推动岑峰村产业转型、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各族群众增收,为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经济基础。

建设绿色茶园,联合周边村打造“万亩油茶产业带”,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推动绿色油茶产业,全村共发展高优生态茶园2200余亩。建设多彩果园,发动农户在房前屋后、山间土埂、茶园地埂、集中连片地培育种植脆红李、葡萄、柚子树等,全村共有果园面积3000余亩,产值100万元以上。在补充村庄绿化空白,扮靓村庄底色的同时,创造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新局面。

建设美丽林园,以支部为引领,搭建农户与企业利益联结平台,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实施国储林项目。目前已实施国储林项目2000余亩,切实将“美丽资源”转化成了“美丽经济”。建设有机菜园,结合污水治理、厕所改造、人居环境治理等政策措施推进,引导农户将经过三级处理的粪液等有机肥料用于房前屋后菜园浇灌,打造绿色有机“菜园子”。

建设洁净家园,把以规立德作为乡村善治、善美的根本,通过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引导村民树立健康、绿色、清洁家庭新理念,家家户户形成房前屋后有花草树木、庭院布局合理美观的洁净家园。

建设休闲乐园,依托岑峰村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打造岑峰村农文旅现代山地乐园,园内满足团体、自驾、亲子等不同形式旅游人群,游客在观景台和观光廊道观赏茶园景观、自助烧烤、亲水体验。“六园共建”以产业振兴推动全村各族人民共同发展致富,群众洋溢着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抓宣传造氛围

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组建1支战鼓队和1支文艺宣传队,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等宣传。

通过开展乡村振兴文艺汇演,每年的联欢晚会,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活动;开展尊老爱幼模范、致富能手、诚信模范等评选活动,评选出最美儿媳、最美公婆、诚信村民40人。

将民族政策融入民间山歌、酒歌唱出“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强有力地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民族政策创新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抓治理夯根基

岑峰村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治理模式,村级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提升,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营造良好的环境。

突出党建引领,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深化村民自治,提升专业治理能力。制定自然村理事会章程、“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摒弃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推进法治建设,提升依法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德治建设,鼓励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全面丰富提升道德宣传教育。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

--> 2022-12-26 —— 记岑巩县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岑峰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206150.html 1 打好共建共治组合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