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万江才 陈丹) 近日,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对凯里市“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验收情况进行通报,综合凯里市农村公路建管养运融工作情况,本次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总评分为91分,同意通过验收。
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构建了较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十三五”以来,全市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67.2亿元,建成通组硬化路192.7公里,实现全市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实施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138公里、窄路基路面拓宽工程34.134公里、畅返不畅工程7.8公里、大中修工程30.2公里、实施危旧桥梁改造工程7座、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96公里、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改扩建项目2个12.036公里。目前全市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1%。复核验收组此次抽检农村公路53.9公里,公路线型基本顺畅、路面整洁、交安设施较好、桥涵状况良好,绿化美化较好,建设计划执行到位。
在农村公路管理方面,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的原则落实县级领导路长名录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办法,压实县、乡、村三级管理责任,通过路长巡查、反馈问题、协调处置,多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公路管理水平。目前已实现农村公路“路长制”县乡村三级100%覆盖,乡级农村公路管养机构设置率100%,管理养护100%纳入村规民约,强化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保护农村公路路产路权,农村公路“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有”治理格局正逐步形成。
在农村公路养护方面,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公开招标养护企业开展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建立农村公路“专群结合”的养护模式,吸纳公路沿线群众、护路员公益性岗位开发特别是脱贫群众参与农村公路保洁、清沟、除草等日常保养,将小修和养护工程等技术要求较高的交由养护企业实施,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采取以建补养、企业领养、盘活闲置养护资产等多种方式落实养护渠道,建立农村公路灾毁市场化运作,通过与保险公司快查快赔、流程便捷、责任清晰的工作模式提升农村公路灾毁恢复效率。截至2021年底,凯里市管养农村公路(含地方管养国省道和县道、乡道、村道及组组通)1618.383公里,其中地方管养国道为12.021公里,地方管养省道75.458公里,县道为258.006公里,乡道为386.298公里,村道为692.826公里,“组组通”公路为192.774公里。2022年养护工程为110.3公里,比例大于5%;2021年,凯里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为81%。
在农村公路运营方面,全市建有客运站13个,客运企业14家,开通客运班线83条。运营公交线路34条,公交线路覆盖“一市两区六镇”,乡镇通公交率达55%,开通旅游公交2条,实现主要旅游景点公交线路全覆盖。开通凯里——麻江大站快车线路1条、凯里——都匀城际公交1条,为凯麻同城化、凯都一体化发展奠定交通基础。同时,结合群众需求,开通微循环公交1条、定制公交1条。同时,同步推进“交邮融合+”示范县创建,建立镇级交邮服务站点和“村社宜站”,实现快递直达到村,打通“黔货出山”“最后一公里”,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本建成外快内畅、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
在助推交通融合大发展方面,按照黔东南州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一路三带五环”,打造凯里市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一环三带”共331.204公里,占全市农村公路20.5%。以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为主的新型工业化集成产业区,共入驻企业128户,规模以上企业46户,着力打造铝及铝加工、玻璃、电子信息作为三大百亿级支柱产业。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构建“山为景、桥隧连、组团式、集约化”的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坚持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优化生态”为目标,打造“鸡、猪、渔、菌、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解决沿线群众2300余人稳定就业增收,带动沿线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下一步,凯里市将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巩固深化创建成果,建立完善农村公路发展长效机制,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支持,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交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