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2月31日

凝心聚力谋发展 踔厉奋发启新程

—— 雷山县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 李 德 文 寿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雷山推动高质量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雷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州委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发展态势更加向好。

回眸过往 激励前行

紧盯政策机遇抓落实,助推高质量发展。雷山县全力争取“新国发2号”文件和省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黔东南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等文件带来的政策红利,谋划储备项目达374个,获得中央及省州预算内支持项目资金3.81亿元,获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3.2亿元,获得文化旅游基金3亿元,前三季度高质量绩效考核在全省三类县中被评为“好”等次,为奋力谱写和美雷山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聚焦惠企纾困抓发展,稳住经济基本盘。雷山县全面落实惠企纾困政策,不断完善“政策找企业、企业找政策”机制,办理“减退免缓”税费6.91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年产值超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累计完成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投资20亿元,建成投产一批重大项目。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7亿元,增长4.9%,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围绕资源优势抓创建,形成发展新动力。今年以来,雷山县成功申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通过评审,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通过省级评审,被评为国家级“2021年度茶叶百强县”,获得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试点县,西江景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茶麻菇稻”东西部协作农文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省级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创建单位。县消防救援大队被应急管理部评为第六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

狠抓项目 促进发展

在抓项目上,重大基础设施有力推进,雷榕高速公路雷山段建设进度加快,雷公山隧道、白竹山隧道和桃江隧道等控制性工程贯通。G243雷山至大塘段公路改扩建工程完成投资4.6亿元,雷山至西江段公路改造工程完成投资7000万元。完成危桥改造7座和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3公里。望丰、西江、翁养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完工,大塘、乌兑水库建设有序推进。投资882.05万元,新建河道堤防2.941公里,清淤河道4.011公里。完成燃气管道修建5公里。组建“四化”及东西部协作5大招商专班,选派招商精干开展驻点招商,切实提升招商成效,新增到位资金23亿元,引进项目开工率90%,投产率80%。严格控制政府投资项目概算,节约资金2393.0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19万元,增长5%。

围绕“四新” 主攻“四化”

旅游产业化稳步提质。西江景区5A创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完成索道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景区硬件软件服务水平,着力推动“旅游+”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出“我在苗寨有间房”主题产品,“民俗+旅游”成为新业态,精品民宿达600余家。丹江白岩、西江龙塘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郎德苗寨入选非遗旅游景区,郎德南猛、上郎德和西江麻料入选非遗旅游村寨项目名。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成功举办线上苗年“苗族飞歌、苗族芦笙舞乐”等系列文艺演出赛事和“风情啤酒美食文化节”暨雷公山之夜苗岭笙歌音乐季活动。全年共接待游客710.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86亿元。鼓励支持电商、直播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实现网络零售额达3.1亿元。多渠道开展市场主体培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7亿元。

农业现代化稳步提级。集中精力抓好茶叶、天麻两大主导产业,茶产品产量6238.91吨、产值10.88亿元,增长10.54%;天麻种植面积2.92万亩,产量1400吨,增长116.8%。申报贵州绿茶(雷山)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获批。在永乐柳乌等10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7.42万亩、总产量4.99万吨。蔬菜种植3.05万亩,辣椒种植1.54万亩,稻田养鱼6.66万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2.7亿元,增长4.7%。组建雷公山“苗侗山珍”供应链公司,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

新型工业化稳步提升。盘活“僵尸企业”闲置资产,投资2150万元建成投产鱼酱酸项目。推进玫瑰花、青钱柳加工项目建设。实施县域商业体系项目建设。研发生产“雷山乌杆天麻+”“雷山鱼酱酸+”“雷山黑毛猪+”等系列特色生态预制菜产品。落实好惠企纾困政策,支持2家茶叶企业申报产能奖补资金、3家企业入规奖励。培育规上企业7家,新增培育企业2家,新增认定民贸民品企业32家,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33亿元。新型城镇化稳步提档。

聚焦“强县城”行动,以“四改”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完成1187套,完成8条背街小巷改造。地下管网改造新增城镇供水管网2公里,建设城市雨水排水管网1.5公里、城市污水管网25.5公里。南秀佳苑、郎当河口特色餐饮一条街二期工程等房地产项目快速推进,累计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61万平方米。建筑业总产值累计完成8.1亿元,增长82.43%。持续推进“两违”问题整改,拆除房屋12栋建筑物2175平方米。新增停车位371个,新增改造公园绿地3.89公顷,新增绿道及林荫路5.167公里,打通银饰街断头路,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

聚焦乡村 只为振兴

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上,雷山县严格落实“六个专项行动”和“五个行动计划”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教育、住房、医疗等政策落实持续有力,稳步巩固、拓展和提升“3+1”保障成果。持续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认定就业帮扶车间14家,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077个。累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540户2086人。充分借助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帮扶优势,争取各类帮扶资金833.36万元,帮助采购、销售农特产品、特色手工艺产品1.4亿元。协作共建“茶麻菇稻”农文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初见成效;协作共建郎德南猛,西江龙塘、脚尧3个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望丰五星1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抓好2个州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和8个县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建设。

扎实开展传统村落建筑风貌整治,完成68个传统村落“蓝帽子”整治3084栋。完成方祥水寨、达地高车等10个村停车场建设,安装农村路灯565盏。抓好农村厕所革命,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完成806户。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94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80个。立足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探索庭院经济产业发展联动带动新机制新模式,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县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有119个、20万元以上有35个、50万元以上有25个。初步预计,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553元和13426元,分别增长7.5%和9.0%。

深化改革 守正创新

改革永远在路上。一年来,雷山县不断深化国企改革、供销系统改革。强力推进“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纳入县级政务服务事项1729项,审批时限压缩率达80.39%,全程网办事项1214项,全程网办事项占比70.2%,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果。“跨省通办”“全省通办”更加便利。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办理,工程审批系统22个环节平均耗时1.77天。办理国储林项目林地收储不动产登记面积6046.46亩。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5家,进出口总额为5.68万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破零目标。3万农户参与“三变”改革,盘活集体土地4.59万亩,房屋1400余栋,村集体收益增加310.80万元。

深入打造“贵人服务”品牌,实施企业“网格化”管理服务,让企业及办事群众充分享受“雷闪办”优质服务,有效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新发展小店经济市场主体517户,426个商标注册享受政策补助,87个专利授权享受减费,2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资助。开展新技术研发7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家,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推广农业新技术10项,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个。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市场交易,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5518.3万元。编制《雷山县区域公共品牌目录》,全力培育一批生态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获得SC认证生产茶企28家,7家获标企业规范使用“雷山银球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有效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和提升地理标志品牌价值。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生态是雷山优势,绿色是雷山底色。一年来,雷山县坚决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落实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政策不断释放红利,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692.034万元、惠及1.77万户,森林管护酬金1445.5万元、惠及2002名护林员。落实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不断推进,景观利用森林面积达2.2万亩。落实林长巡林、河长巡河制度。

探索全省首个司法碳汇补偿机制,创立贵州“司法碳汇第一股”。完成重点区域保护和修复工程1000亩,林种结构调整完成1.52万亩。实施国储林项目1.5万亩、兑现项目资金1.2亿元,完成林地流转林木收储1.5万亩。大力发展林药、林鸡、林蜂等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完成40.24万亩,产值达7.69亿元。建成万亩基地1个、千亩基地8个、百亩基地77个,林下产品原料加工产值达2256.18万元,销售产值达3527.82万元。森林覆盖率达72.8%。

争取资金570万元,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设置669个垃圾收集点,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率达89.72%。县城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率98.2%,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塘乌独、丹江郎当、郎德南猛被命名为第六批州级生态村。

防范风险 促进稳定

雷山县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积极稳妥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化解政府隐性债务7400万元,还本付息63984.68万元。推出新型金融助农产品,累计发放“富民贷”493万元、“小额信贷”12233万元、“乡村振兴贷”5560万元,惠及农户3892户。坚决规范使用直达资金,严格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提高政府采购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完成政府采购项目59个预算金额16498.08万元,节约采购资金542.08万元。全年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31945万元,增长4.9%。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落实好第九版防控方案和新十条优化措施,持续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以快制快”阻击疫情风险。优化实验室场地布局,增添检测设备,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完成全程疫苗接种11万余人,累计开展核酸检测124万余人次。抓好贵阳转运隔离人员保障服务。选派一批医务人员和公安干警驰援上海、贵阳、毕节“战役”,组织一批物资支援佛山、贵阳等。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认真开展“打非治违”“百日行动”和自建房问题整改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农村消防、道路交通、森林防火、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严守食品安全底线,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妥善处理问题楼盘,有效盘活闲置项目,化解社会矛盾。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化解一批邻里矛盾纠纷,有效助推平安建设。

聚焦民生 谋求福祉

在民生工作中,雷山县谋划新建县第四小学,完成第四幼儿园、加鸟村幼儿园、乔兑村幼儿园建设项目,完成西江长乌、大塘掌雷、望丰公统3个儿童之家项目建设。稳步推进“3+1+2”高考改革,引进教育精点集团助推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高考本科完成率96.41%。职校搬回县城办学,优化学科专业配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落实教育“双减”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琴棋书画、苗歌、刺绣、民歌舞蹈、芦笙等课后服务达100%。采购配备一批幼儿园设施设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4.52%。全面落实好教育资助政策,资助学生74533人次,资助资金5345.65万元。配齐配优师资力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东西部协作教育组团式帮扶成效显著。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 94.73%,义务教育巩固率107.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01%。

完成县医院改扩建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县医院传染病区项目和县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设。积极申报800余种苗药侗药纳入国家药典。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3536人,享受医保待遇22566人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7957.53万元。累计发放救灾救助金164万元,救助家庭2103户8312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高龄补贴、临时救助等资金 3946.83万元,惠及1.3万余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8.37万人,领取养老保险待遇1.9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3026.25万元。投入619万元完成县老年养护楼提质改造建设,完成南门、羊常、城南养老服务站(中心)建设。优先保障“三保”支出,预计支出九类民生资金8.98亿元。惠农“一卡通”统发补贴资金10727.27万元。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64万元,兑现就业政策资金892.93万元,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701人。省级认定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州级认定“雷山茶工”为州级优秀劳务品牌。借力阿里集团建设南猛数字博物馆。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取得积极进展。吃新节、苗年节、牯藏节等在农村蔚然成风,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雷山县将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扛起新使命、彰显新作为,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奋力谱写和美雷山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雷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 2022-12-31 —— 雷山县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1 1 黔东南日报 c206535.html 1 凝心聚力谋发展 踔厉奋发启新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