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 琇 杨晓海
锦屏,这座具有改革良好风气的小县城,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激励奋发,立足优势,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改革创新的勇气,绘就发展新景: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欣欣向荣的企业活力四射,绿色葱茏的田间地头群众精神抖擞,一起昂首迈向乡村振兴……
过去一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锦屏县一步一个脚印,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和防止返贫等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开展宜居乡村创建;以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借力东西部协作机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精的乡村振兴“锦屏样板”正在形成。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漫步在锦屏县的大街小巷和田野乡村,一座座新居亮丽多彩,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产业生机盎然……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省级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县,锦屏县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要工作,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以“增、稳、紧、实、新”的工作成效和鲜明特点,着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愁吃愁穿”到“吃好穿暖”、从“缺医少学”到“医学无忧”、从“脏乱旧差”到“生态宜居”、从“等你来帮”到“我要致富”。
脱贫之后的成果如何巩固?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样才能让农民群众收入可持续、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锦屏县抢抓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拓展脱贫攻坚胜利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连日来,锦屏县15个乡镇115个行政村(社区)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干等深入群众家中进行消防安全排查,并与群众一起聊着一年来的收获……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锦屏县进一步优化完善“1+13+15+115”的县、乡、村一体化的乡村振兴组织指挥作战体系,明确49名县级领导联系帮扶15个乡镇,县直部门联系115个行政村(社区),3035名干部联系帮扶脱贫户和“三类”监测户全覆盖,选派90名第一书记和316名驻村干部持续开展驻点帮扶,组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90支。并全面深化国家农发行定点帮扶和锦禅两地东西部协作,全面加强与省州帮扶单位的汇报对接,共争取财政资金支持5600万元,实施项目26个,确保将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全县共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850户7122人,消除返贫致贫奉献1689户6644人,风险消除率93.28%。均已根据农户不同返贫致贫风险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及时消除风险,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新型工业化提高速 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近年来,锦屏县正迎着发展的春风,踏着新时代的铿锵鼓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一张充满活力的发展蓝图正在杉乡大地上绘就。
走进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也不停地忙着自己手上的活。
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入驻锦屏县。在短短的几年里,锦屏县通过开展政策扶持等方面积极为企业纾困,公司规模由小变大,有效带动周边群众近500多人稳岗就业增收,公司年产值也逐年增加。
“光我们公司上半年,就已经实现羽毛球生产近180万打,产值超过1.2个亿,按照这样的态势,2022年公司完全可以实现产值两个亿,力争两点五个亿的产值。”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经理胡兵信心满满地说。
锦屏县从产业实际出发,全力发展鹅全产业链这个特色产业,形成了养殖、加工、羽毛球生产等“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链。目前,鹅的养殖已经达到了150万羽规模,在亚狮龙的带动下先后有羽辉新材料、祥龙包装、大桐利、佰思特袜业等6户企业落户锦屏县,通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这只是锦屏县新型工业化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同样,在锦屏县耀东南木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也是热火朝天。
锦屏县耀东南木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通过招商引资于2021年12月落户锦屏。该项目的顺利入驻也是东西部协作发展的结果,项目占地面积158亩,总投资约1.5亿元,每年可生产20万方木制品,年产值可实现4亿元,年创税收约0.35亿元,能提供就业岗位约300个,项目分两期建设。
“锦屏县紧扣新国发2号文件和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的新定位、新任务,全力打造全国羽毛球运动装备制造生产及展示基地和全省泛家居产业集群和木材交易集散中心、全省台球桌生产基地,推动产业创新驱动能力增强,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推动新型工业化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锦屏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局长杨函鑫向笔者介绍。
锦屏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发挥园区主平台作用,强化要素保障,重点打造羽毛球体育运动装备制造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泛家居、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等潜力产业,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
从曾经的一无所有,历经沧桑风雨,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辛付出,一次次实现零的突破,到如今成为产业集聚……
这一个骄人的成绩都来之不易。这得益于锦屏县抓住国家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期,结合实际,上下一心,奋勇争先,克难攻坚,为全县新型工业化的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共识、积累了经验、找对了路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回望来时路,展望新征程。目前,锦屏县工业经济发展势头正劲,活力更足。
新型城镇化攻坚战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锦屏县围绕“一城两区”,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提升城镇“经济”,全力深入开展城镇精致管理和乡村庭院美化“两大行动”,全面加快城镇“四改”,提升城市品质品位和农村居住水平。
党的十九大以来,城乡融合发展得到历史性改善。
清水江河畔,微风习习。在锦屏县杉恋水岸步行街,两侧的商店种类繁多,来往行人就餐购物不断,住房高楼林立,成片坐落于此,城镇化繁荣景象映入眼帘。
“我在锦屏开店有十多年了,以前这边可以说是脏乱差,但现在好太多了,衣、食、住、行样样都齐全,而且学校也近,人流量大,生意自然也比以前好多了,我自己也在这个小区买了房,现在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滋润了。”杉恋水岸步行街文具店老板杨从万满是幸福地说。
随着城镇化项目建设的不断升级改造,锦屏县为进一步释放消费活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不断提升城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每年还在杉恋水岸步行街举办“地摊文化节”促进夜间经济发展,丰富群众生活及城镇化经济结构。
建设一座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现代之城,是每一个老百姓心中的期盼。
在大公田社区也有着不一样的城镇化景象。
“2018年,我家从启蒙镇雄黄村搬迁来这里已有4年,在这里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生活环境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且现在我就在小区的车间里上班,我的爱人在县城里上班,一个月下来我俩的工资加起来也有6000多元。”大公田社区居民舒吉秀满脸喜悦地说。
大公田社区是锦屏县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精心打造的社区,集中安置了5700多名大山里搬迁出来的群众。近年来,锦屏县已投入了13.8亿元,建成有7个条件优越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五个体系”建设配套全部落实到位。
同样,锦屏县还把文明城市创建融入城市发展中,以文明创建推动城市品质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县城区内加快推进以城市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管网改造这“四改”的更新为抓手,不断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持续得到改善。
截至10月底,全县完成棚户区改造417套,老旧小区改造625户,开工率100%,完成背街小巷改造12条,建成县城供水管网7.2公里、雨水管渠5.4公里、污水管网5.1公里,新增社会停车位200个,在全县11个传统村落全覆盖开展“蓝帽子”建筑物排查整治478栋。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作为最终落脚点。
在杉乡大地上,我们见证了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
农业现代化持续推 产业发展步步升级
在杉乡大地上,处处田园丰盈、五谷丰登。
今年,刚收完稻谷,锦屏县三江镇乌坡村的油菜育苗基地里,又是一派热闹景象。
家住在乌坡村的村民杨水凤忙着给油菜苗除草、浇水……基地里,和杨水凤一起的,还有同村的8位村民。油菜一直以来都是该村换季轮作的品种之一。
这热闹的景象只是锦屏县发展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
锦屏县耕地总面积约19.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6.98万亩。有16个200亩以上的坝区耕地面积4.65万亩。
近年来,锦屏县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等多项措施,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过去依靠传统牛耕和人工收割,一年种几亩田要耗费不少资金、时间和人力,还仅够维持自给自足。现在有了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不仅大幅度节省了劳动成本,还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率和粮食产出水平。
“今年我采用钵苗育秧栽插种植的甬优1540产量每亩比去年增产了60至80公斤,效果非常好。”亮司水稻种植大户龙安珍说道。
“今年,我们采用了无纺布钵盘育苗移栽技术,栽培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机插秧、人工栽秧、抛秧、丢秧等栽培技术模式,和传统育秧栽培比较,产量可以提高百分之八左右,同时,还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每亩200至400元。”锦屏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龙胜碧介绍道。
目前,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27万亩,播种面积增长1.36%,总产量增长3.85%。
让农民挑上“金扁担”。五年来,锦屏县加快推进“以机换牛”“以机代人”,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延伸,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效。
锦屏以农业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抓手,统筹推进“中药材、油茶、果蔬、畜禽、水产养殖”五大产业,着力推动“一种(石斛)一养(鹅)”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其中,生态鹅产业减贫案例代表贵州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完成林药利用森林面积7.7789万亩,林鸡42.58万羽,林蜂14.5万箱,综合产值8.72亿元。实施稻鱼综合种养面积8.5万亩,大水面养殖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173吨,产值1.51亿元。着力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476户、村级背景合作社635家,不断促进联农带农。
锦屏县努力在这片希望的沃野上持续精彩、处处出彩,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渐行渐近。
旅游产业化大发展 文旅融合生机勃发
锦屏县围绕打造敦寨、雷屯、龙池多彩田园、隆里古城,茅坪至三板溪“一点两线”旅游格局,推动羽毛球小镇、“旅游+”项目建设。并实施闲置低效项目盘活攻坚行动,加快推进2个闲置低效项目整改,持续举办锦屏亚狮龙羽毛球系列品牌赛事活动,促进体旅融合。
“这几年来,由于我们的庭院进行了整修,屋前院后都全部种起了果树和花,游客也变得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也得到了逐步的增长。”锦屏县雷屯农庄老板朱敏敏说。
近年来,雷屯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根据村寨特点和生态自然等优势,确立了以生态资源为主体,以农业观光、生态休闲旅游的目标,通过农业、生态、人文、自然及民俗文化等资源的有机结合,突出乡村游乐、产业基地、民俗风情,逐步形成融自然风光和乡村农业为一体的生态通道,建成一个集休闲、观光、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打造成龙池多彩田园的后花园。
“这里的空气清新,庭院里的鲜花盛开、绿藤挂满墙,真的是一幅开窗见绿、推门闻香、移步见景的美丽乡村画卷。”从六盘水前来游玩的游客王言冰满是赞许地说。
锦屏是一个天然的绿色王国,总面积1596.9平方公里的国土上,11万公顷林木郁郁葱葱,72.12%的森林覆盖率,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和美家园。
数据显示,2022年1—9月,全县接待游客182.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16亿元。
锦屏群山叠翠,溪流密布,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古迹众多,旅游资源总体特征是绿色+良好的生态环境,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由清水江苗侗风情风景名胜区和隆里古城风景名胜区组合而成的旅游区,总面积420平方公里,景点160个。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隆里古城,3A级旅游景区龙池多彩田园、文斗苗寨和茅坪木商古镇,三江国家水利风景区和三板溪湖区,青山界天然草场,以雷屯、瑶白、平鳌等为代表的民族村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好的古建筑群,而且还有花脸龙、唱汉戏等。”在隆里古城,独特的明清建筑风格和汉文化让前来的游客们啧啧称赞。
锦屏是瑰丽的文化热土——热闹纷呈的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同样让人心驰神往。
锦屏的民族文化有以瑶白、魁胆为代表的北侗九寨村落,以文斗、瑶光、裕和为代表的青山界四十八苗寨;独具特色的九寨侗族服饰、固本青山界苗族服饰和启蒙大歌“嘎溜”、九寨花歌、河边腔苗歌、十二诗腔苗歌等。
党的十九大以来,锦屏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全力推进锦屏县旅游产业化进程,促进旅游产品提质、产业提质、服务提质。
今后,锦屏县将继续抢抓机遇,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强化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加快文化旅游业态升级、提升旅游市场服务质量、强力盘活闲置低效项目、加强宣传营销和产品推介,奋力书写新时代锦屏全域旅游发展高质量发展。
增进人民民生福祉 绘就幸福生活画卷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家住锦屏县平秋镇万丰村的脱贫户龙兰秋,因病看门诊、住院等花费12万余元,经多重保障报销10万余元,自付两万余元,报销比例达到85.6%。
“这病要放到以前,我怎么都看不起啊,现在花了两万多块钱就看好了。”龙兰秋感动地说。
这是锦屏县实施落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带来的变化。在医疗救助年度限额内,特困人员、脱贫人口、低保对象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住院医疗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70%,并落实好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两病”)用药保障机制,大病保险对特困人员、脱贫人口、低保对象实施倾斜支付,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取消封顶线。
除此之外,锦屏县还实施卫生健康“七个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优势,加强县人民医院急诊急救和重症医学科、肿瘤科等重点科室建设,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
“现在的医疗条件也是没话说哦,我们村里建有卫生室,每天还都有医生值班,而且都有家庭签约医生,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卫生健康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锦屏县平鳌村村医姜泽森细说起这几年来的变化。
2022年,锦屏县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惠民政策累计10496人次,推进“公共服务+医防融合”信息系统在县乡村三级便民惠民应用,实现县域145276例人口档案全面电子化。
在锦屏县新化小学的食堂里,学生们按照班级和间隔1米的距离排队领取牛奶和苹果,并拿好餐盘前往打菜区,依次排队挑选自己心仪的菜品。
肉丁炒炸豆腐、酸椒炒豆芽、青瓜炒火腿、紫菜鸡蛋汤……六年级的陈可欣同学正在享受着可口的饭菜。
“我们学校的营养餐种类丰富,每天中午都有一些牛奶和苹果,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是非常爱吃这个营养餐。”陈可欣说。
“这些年,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孩子们吃得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棒。”新化小学校长闵欢介绍,学校8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未成年人,营养改善计划解决了学生吃饭难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也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为了把营养餐进行提质提升,就采取‘5+X’的模式,5元是国家补助部分,X是家长自筹部分,并且我们还要确保每周有三天的牛奶,每天有鸡蛋水果。”闵欢说。
回想曾经提着大筐、小筐往返于学校和集市之间的经历,新化小学教师欧一辉感叹:“在农产品还没有统一配送之前,我们教师会按照班级轮流到集市采购,但那里供挑选的食材很有限,即使我们搭配了再丰富的营养食谱,却苦于没有足够的食材做支撑。”
近年来,锦屏通过“学校+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学生营养餐农产品消费需求为重点,深入推进校园农产品消费需求与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持续扩大营养餐配送企业覆盖面,实现从农业发展到学生营养改善的“双赢”。
目前,锦屏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共92 所,实施义教营养餐资金 2253 万元,覆盖在校学生22530人。
如今的锦屏县,以增进民生福祉,筑牢人民幸福之基为奋进目标,处处展现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未来,锦屏县将继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踔厉奋进,勇毅前行,共同唱响凝心聚力、创新发展、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奏响新时代的华彩乐章。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打造乡风文明村寨
近年来,锦屏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突出抓好人居环境、文化生活和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正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转变。
“现在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还扭转了村里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锦屏县隆里乡华寨村村民陈传波说,“我们村里还有‘合约食堂’,从桌数、规格、成本、烟酒、礼金等多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制,杜绝铺张浪费。”
移风易俗不仅给华寨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如今,像华寨村一样,锦屏的农村各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新风尚,红白事大操大办和盲目攀比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文明新风吹进了千家万户。
“我们村共有386户1672人,在村里随便哪一家办喜酒,我们都统一只收12元的过房礼。”锦屏县大同乡章山村支书欧开盛说。
事实上,锦屏县在着力加大对酒席的规模和时限、酒席的标准、随礼标准等都做了仔细又明确的规定,让一些大操大办、天价彩礼、薄养厚葬、低俗婚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方面得到治理,并推动婚丧领域文明礼仪全面开展,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从城镇到农村,从街道到乡镇,在锦屏,文明乡风从一处美到一片美。
文明新风吹,乡村气象新。在锦屏县三江镇令冲村,一家“积分超市”刚刚营业,超市内蔬菜、米油、速食等产品摆满货架,前来兑换商品的村民络绎不绝。
“我兑换了两个鸡腿、两个面包、一盒方便面,用村里发的积分币兑换的,没花一分钱。”令冲村村民伍红菊乐呵呵地展示着自己手中刚兑换到的商品。
锦屏县各乡镇村寨强化“寨管委”示范引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极打造“积分超市”,通过鼓励村民开展环境治理、移风易俗、文明行为等文明实践来赚取积分,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令冲村就是其中一个示范点。
锦屏县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宜居乡村建设、生态旅游乡村等创建活动紧密结合,把整治环境、改水改厕、卫生习惯良好等指标内容纳入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创建内容,并积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积极投身到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同时,锦屏县还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统筹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
全县规划建设15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每个乡镇建设1个试点(省级1个、州级3个、县级11个)。同时同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建设工作,到2022年底前示范试点初步达到示范试点目标。
阵阵鼓声激荡人心, 声声号角催人奋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锦屏县正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拼劲,“踏平坎坷成大道” 的闯劲,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版图片均由锦屏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