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四小学 刘光剑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受教育程度有限,获取的知识相对较少,大部分的认知经验还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形式与生活接轨,美术社团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步入学习轨道,快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将美术社团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必要性
首先,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发掘其中的美术资源,可以丰富美术课堂教学素材、内容和环境,让美术课程的开展更加多彩、生动。学生也可以深刻地感知到美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更好地认知美术,激发其探索美术创作的兴趣。其次,美术是一门既形象又抽象的艺术,很多美术知识也是比较抽象的,如什么是暖色,什么是冷色,如果只是口头讲述,学生不一定理解透彻,而将美术社团渗透融入美术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去举证,让学生将美术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最后,美术是一门非常自由的艺术创作,它不会将人限制在条条框框中,而是倡导个性化的表达。而美术社团渗透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提倡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和身体带出课堂,去到更广阔的自然、生活、社会中去,去获得真实的体验、感受,这与美术创作的出发点非常契合。因而以美术社团渗透做指导,学生可以自由地去感受和创作,这样有助于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促进其全方位能力的发展。
二、美术社团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新模式
(一)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生的生活感悟
在日常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结合教学课件或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可以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并结合熟悉的情境进行认知,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表达。鉴于此,在开展美术教学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创设与之匹配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充分融入美术学习中,去感悟和思考。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陶行知美术社团的指引下,真正将教学课堂扎根于学生生活。例如,在开展社团活动收集《四季的色彩》时,教师可以先以问题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四季是哪几个季节?”“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每个季节的颜色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会不自觉地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回忆和想象。教师再引出课堂主题,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春夏秋冬的景象和生活场景,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课堂上的四季变化的氛围,强化学生对不同季节色彩的认识和感悟。又如,在学习《茂密的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收集我们身边一年四季常见的各种花景图,特别是校园中的一些花景,制作成精美的PPT,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和学生一起欣赏“花的世界”。最后再引导学生将自己对花的感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自由发挥,运用色彩在纸上表达出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可以让枯燥的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活的烟火气,学生学起知识来便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教材,还能深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选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生活是教育的源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素材。生活中的废旧报纸、海绵、吸管、线团、铁丝等,都可以当作美术的创作工具和素材。大自然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枯枝、树叶、花草、石头甚至泥土,也都可以变换成我们的美术素材。所以我们才说,生活处处都是美,只要我们能够合理运用,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就会发现生活之美。鉴于此,在美术社团指导下,教师要充分运用身边的鲜活素材,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发现美、挖掘美、创作美,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依托于生活素材,在选材和用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降落伞》一课中,教师可以开展创意美术实践活动,将生活材料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纸张、布料、彩绳、胶水、剪刀等材料与工具,设计制作降落伞。首先,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降落伞,让学生感受降落伞的魅力,接着组织学生展开课堂探讨活动,一起探寻降落伞的原理,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降落伞的结构、造型、材质特点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降落伞的理解,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降落伞,制作完成后用画笔绘制图案进行装饰。最后大家一起比赛,看谁设计制作的降落最精美,且在空中飘浮的时间最长。
当废旧的材料在学生的手中变成一个个趣味艺术品,会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在亲身创作实践中,学生的双手和大脑也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开展手工制作的兴趣,还能深化学生对生活中材料的理解和运用,感受到材质的魅力,体验到美术创作的乐趣。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美术社团的指导下,教师要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其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设计生活标志》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和设计生活标志的实践课程。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且没有大量的生活经验,因此对“标志”的理解非常表面,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习惯,运用课堂多媒体,将一些生活中学生经常会看到的标志图片展示在屏幕上,并让学生一起来识别各种标志。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实践,如设置社团主题“保护环境”“爱护动物”“节约用水”等,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从识别性、艺术性、功能性等角度去设计艺术标志,再在每个标志下注明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设计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设计标志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有助于其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拓展活动,创建开放式艺术课堂
陶行知先生在“美术社团”中曾强调,教师的“教”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还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学习,让学生的“学”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创造一个更为灵活、开放的“生活课堂”。对此,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生活化的美术活动,拓展美术教学形式,让学生去实际生活中寻找、发现,去观察、体验和实践,让他们在丰富多变的生活中去思考和创造,有效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生活中蕴藏着很多民间美术,如剪纸、竹编、皮影戏、泥塑等艺术形式,教师可定期组织相关的美术生活实践,为学生提供与民间艺术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去理解各种民间艺术的由来和发展,由此深化学生对民间生活的艺术认知,领悟到民间艺术的伟大,感悟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在开放式的美术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应该是轻松、自由、快乐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各种美术活动,如在校开展艺术讲座、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艺术比赛,还可举办校园书法大赛、海报展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实现课内外的艺术文化交流,促进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同步发展。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应始终践行陶行知的美术社团,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育观,将学生的美育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和最终目标,始终坚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并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去,再将学生的生活与美术知识有效链接起来,为学生创设趣味化、生动化和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有趣的美术课堂中感受到生活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