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县忠诚镇中心幼儿园 潘吉芬
扎染,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印染工艺,也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之一。扎染操作难度不大,运用不同扎法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图案,是一项非常适合在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在幼儿园中开设扎染课程,能够提高幼儿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民间扎染,体现了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鲜明的特点,丰富的内涵,传承了千年的民间工艺,散发出的艺术气息历久弥新,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的身心发展,需要我们带领幼儿去了解和传承。
一、在环境创设中彰显扎染艺术之美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在艺术领域发展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不同年龄的孩子艺术欣赏水平和表现创造能力、水平有所差异。因此,幼儿园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相应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需求,利用走廊、背景墙、区角等创设扎染环境,让幼儿与随处可见的艺术环境产生对话。例如,农村幼儿园可以将当地民间扎染的图案元素与传统的剪纸艺术有机结合,让幼儿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及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迸发出创作灵感,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进行巧妙的链接,培养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布置小班、中班及大班孩子的主要活动区域环境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创设环境。例如,小班宜采用明艳或古朴的色彩,神奇新颖的扎染艺术形式,会吸引幼儿的关注。中班大班幼儿的主要活动区域环境,则可以将师幼、亲子共同制作的扎染作品作为实践成果展示,或作为背景墙,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处处感受到美。
二、让幼儿获得必要的扎染技能,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以扎染为主题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扎染活动。例如小班教学活动可以玩色为主,幼儿在欣赏扎染作品的各种色彩、图案时, 扎染以其神奇的色彩美和图案美对幼儿幼小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当教师将如何制作颜色的问题抛给幼儿时,幼儿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会让教师惊喜不已:蔬菜汁水果汁做颜料、小石子小树叶包在布里…… 让幼儿收集丰富的玩色材料,在感受到色彩碰撞产生的奇妙变化后,可以激发孩子对扎染的兴趣。在中班大班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以游戏的方式解决重难点问题,如学习包扎法的儿歌、条纹扎的儿歌,或根据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引导幼儿回答:“白布里包的玩具像什么?”“毛毛虫,棒棒糖……”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被充分调动起来,会争相参与到揭晓答案中来。教师让幼儿通过欣赏扎染作品,观赏民间扎染在各种时装和家居设计当中的应用及扎染的操作步骤等,初步认识扎染。幼儿在初步掌握浸、扎、结、染、晾等一系列步骤的扎染实践活动中,可以亲身感受扎染效果的形色无定和随意自然,在自由的创作中,更能充分满足幼儿个性发展的需求。
三、展示扎染作品,分享制作经历
教师可以用相机记录幼儿制作时的真实瞬间,并将照片展示在活动主题墙上,引导幼儿向同伴讲述自己制作时的想法与故事,还可以鼓励幼儿穿上自己扎染制作的衣服,通过“模特走秀活动”进行展示。交流分享的过程也是幼儿美好情感与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能力获得锻炼与提升,对扎染的了解与热爱也越来越深。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对幼儿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心,更应及时反思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完善,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总之,本园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在艺术课程中开展扎染教育,不仅能很好地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促使幼儿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还能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同时,也使得扎染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得以传承,有效提升了幼教工作者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