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寨县城关第一小学 尚炜芳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陪伴我们终生。教育与习惯养成息息相关,形影不离,二合为一,成功教育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小学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初级阶段,处在整个教育过程的重中之重位置。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适时纠正和引导习惯发展,让其习惯养成之道在其成长过程中郁郁葱葱,健康成长。
一、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现状
关注学生才能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良好的习惯养成,从关注你所面对的学生个体和群众开始。一是关注特殊群体的行为习惯养成。特别是寄宿生、留守未成年人、孤儿、离异家庭学生等特殊群体的行为习惯养成,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与父母奶奶或外公外婆居住,父母之爱缺失、隔代教育等问题,他们卫生习惯较差、孤僻等不良习惯凸现。二是关注习惯养成的普遍性与差别性。一年级学生刚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为主的小学,大多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自理能力不强,存在很多普遍性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个别性的习惯养成差异,如受家庭差别性的影响、成长环境不同、父亲受教育不同等诸多差别因素的影响,同龄的学生也存在诸多个别性的习惯养成问题,如卫生习惯的差别性、礼貌习惯的差别性、自理能力的差别性都会存在,都需要我们关注。三是关注家庭教育在习惯养成中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特别是习惯的养成中起到关键性和决定性使用。长期与学生相伴、生活的家庭成员的习惯直接或间接的都会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好,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主动和自理性较高;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不良习惯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不良习惯。四是关注社会环境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影响。俗话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和鉴别能力差,接受的人员环境、社会环境稍有不慎就会使其误入歧途,养成不良的习惯。如抽烟、喝酒、逃学等不良学生及社会群体,如果学生接触类似的人员多,常常会受其人影响“学坏”,养成不良的习惯。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习惯就是人自然而然的一种惯性表现形式。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好习惯与坏习惯相互并存,好的习惯就会使人受益,助人健康成长,助人成功成才;坏的习惯则反作用于人的成长,使人堕落,使人迂腐。作为教育工作者,了解习惯养成在教育中的作用,了解学生习惯养成的现状,就得在教育教学中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纠正和遏制不良习惯的养成。一是在“教”字上下功夫。良好习惯养成,要让学生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在此环节上,要注意避免理论性的教条主义灌输,可以采取活动式、体验式的方式,如开展主题班会、“讲故会”的形式,借鉴一些良好习惯养成的故事,如孔子不耻下问的学习习惯养成故事、王羲之坚持不懈地学习书法习惯养成故事、齐白石不教一日闲的学习书画习惯养成故事、诚实守信的养成故事等等,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到道理,懂得良好习惯养成对与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二是在“抓”字上下功夫。良好的习惯养成,涉及方方面面,有做人习惯,也有做事习惯,有生活习惯,也有学习和工作习惯。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既要做到面面俱到,也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从点点滴滴抓起,在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养成教师要抓紧、抓细、抓实。三是在“范”字上下功夫。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的好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在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上,要以身作则,摒弃自身存在的一些“坏毛病”,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将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作好标杆和榜样。四是在“互”字上下功夫。采取自悟互导的方式,让学生在习惯养成上相互鉴别,相关学习,通过“自找优点,自找缺点,互找优点,互找缺点”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身习惯上的优点和缺点,也了解别人习惯上的缺点和优秀,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五在“联”字上下功。家庭教育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和主导因素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联动开展。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情况,特别是长期与学生生活的家庭成员教育和生活、工作等习惯问题。让学生家庭成员理解、支持、参与学生的习惯养成过程,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奠定家庭基础。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任重道远,教育工作者要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初心,砥砺前行,任其教,尽其责,努力与家庭、社会一道共同关注、关心学生成长,让良好的习惯养成在学生成长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