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1月10日

以劳动教育提升送教上门智障儿童康复水平的个案研究

○ 凯里市特殊教育学校 王 芳

一、问题的提出

送教上门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送教上门智障儿童都伴有认知、运动、感知觉、沟通交往、情绪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导致其生活自理困难,社会适应能力差。近年来,我国送教上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面临着送教方式单一、送教内容缺乏针对性等诸多问题。2022年教育部发布《“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规范送教形式和内容,全面推进特殊教育与医学康复深度融合。

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途径,是强身健体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特殊儿童康复和成长的必须课程。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开发特殊儿童的智力、矫正和补偿特殊儿童的身心缺陷,培养他们积极劳动观念和态度,提高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并能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基于此,本研究以一名送教上门智力障碍学生为例,采用“劳动教育+康复”的教学设计,对其进行诊断与评估,明确功能缺陷、潜能开发和个体需要,探寻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策略并实施有效康复,进一步提高送教上门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本市的一名送教上门学生,名叫元元,女,13岁,户籍农村,出生时确诊为唐氏综合征患儿,属重度智力障碍患儿。在认知方面,对各种事物物理量的认识不足,缺乏专注力,能区分常见的颜色,但对常见的颜色无法进行正确命名;语言和言语方面,语言发育迟缓,有主动表达意愿,但表达不清,能模仿他人说话,在模仿时缺乏流畅性,能清晰说出单个字;情绪行为方面,与别人交往时,固执倔强,有时不服从和不愿按照他人要求完成指令,当她不愿意交流时,喜欢逃离或生气地大声吼叫,坐下后不愿移动,嗜睡,爱攻击同伴。

三、研究过程

(一)诊断与评估

经过调查、家访,根据研究目的和个案的基本情况,笔者对个案进行了初步评估。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儿童功能障碍失常情况,初步了解和判断优弱势、潜能与障碍。

本文通过与元元的监护人其母亲进行访谈了解。元元出生于 2008年10月,出生时医生诊断为唐氏综合征患儿。无家族病史,其哥哥和妹妹正常。母亲怀孕前期至孕期6月,一直到木漆加工厂上班。其患病情况可能与母亲怀孕期间工作有关。出生后8个月能坐,1岁会爬,2岁能走,5岁上幼儿园后才咿咿呀呀学语。元元较依赖父母。7岁从幼儿园毕业后,成为本校首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曾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因在校期间嗜睡,难以进入课堂教学,爱攻击同伴,时常把大小便拉在裤裆里,而被转为送教上门对象,2021年成为笔者的送教对象。

2022年,元元随进城务工的父母一起进城,因父母白天外出上班,难以照顾其日常生活,任其自行在家,白天元元一个人在家看电视,饿了自己找东西吃,并使用电磁炉热饭菜吃。晚上父母回家后,就会一直使用手机刷抖音,不愿放手。

从搜集到的资料来分析,元元的障碍与染色体导致的疾病有关,嗜睡、智力低下,动作发育延迟,言语障碍,其受损功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教育、训练。但受家庭教育缺乏影响,导致其爱看电视,视力不好,有情绪行为,这些特点也为其掌握劳动技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制定教育康复计划,在劳动教育中实施训练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生活的主人,拥有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基于对元元的初期评估结果,根据他现有的能力,将重点定位以掌握劳动技能为主线,康复训练学生认知、运动、言语、沟通与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在手脑并用操作活动中改善身心功能,实现知识内化和技能的掌握,促进身心全面康复。因此,在对元元实施训练的过程,侧重采取游戏、体验、实践等教学方法,使他能以一种自然且快乐的情绪参与到教学中,进一步增强其生活乐趣和自信,培养形成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素养。

1.运用视觉提示,提升智力发展

在送教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图片、实物、言语等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在《西红柿炒鸡蛋》教学时,教师出示西红柿的图片提,这是什么?引导说,这是西红柿。再接着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西红柿?引导说,这是红色的西红柿。同时出示“红”的提示卡,然后在洗菜、切菜、炒菜的劳动实践过程中,采取游戏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认一认、分一分红色的西红柿和白色的鸡蛋。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一些认知训练方面的劳动闯关游戏,让学生先模拟体验西红柿炒鸡蛋过程,再进行实操,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兴趣,还有助于改善其情绪行为,从而提升智力发展。

2.把握教学机遇,促进言语发展

对送教学生来说,康复训练属于一项系统训练内容,与学校的课堂教学相比难度较大,对师生双方要求较高。其中送教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与实施者,需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让劳动教育变得更富有康复价值。例如在《洗衣》教学时,运用“字——词——句——扩句”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说简单完整的话,提高学生运用口语的灵活性。在教学洗衣过程中教学生“干湿”,先准备一盆清水、若干脏衣服、洗衣粉,让元元把洗衣粉倒入水中搅拌至溶解,把衣服放在水盆内浸湿。教师拿起一件没有碰到水的衣服说“这是干的”,同时出示“干”的提示卡;再拿出一件水中的衣服说“这是湿的”,并出示“湿”的提示卡;接着指着水盆内的衣服,问元元“这是干的还是湿的”,同时出示一张“湿”的提示卡并做出相应的口型,引导元元说出“湿”,教其说出“这件衣服是湿的”;然后让元元说出老师手上的衣服是干的还是湿的, 并出示“干”的提示卡,引导元元说出“干”,教其完整说出“这件衣服是干的”。在洗衣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与元元一起制作泡泡、吹泡泡、打泡泡、找泡泡、找纽扣、分类等情景游戏环节,以此来训练元元的注意力、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等能力,同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取得的效果

本研究在送教上门的自然劳动教学情境下康复训练学生的认知、运动、言语、情绪等方面的能力,使用实践、游戏等教学法对其进行干预。通过一年的送教上门服务,元元在认知、言语、沟通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功能缺陷得到改善,潜能得以开发。尤其是在劳动技能掌握方面,有了很大提高,目前能认识7种以上颜色,能用简短的句子和词语表达自己意愿,与他人沟通时能有效注视对方,并主动与他人打招呼,能自己洗漱、换洗衣物,会炒简单的家常菜,并认识一些常见的蔬菜、水果等,生气时能在有效的表扬下转怒为喜,嗜睡习惯减少,会主动大小便并冲厕,同时还可以自己外出到小区附近并知道回家的路。从以上情况足以看出,元元认知、运动、言语等得到明显改善。

五、总结与建议

研究中,对智障儿童实施劳动教育需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1.确保劳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针对特殊儿童实施劳动教育时,首先要诊断其功能障碍及生活所需的劳动技能;然后对功能障碍进行分析与评估。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功能障碍及其所需的劳动技能选择相应的劳动内容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训练,只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才可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2.确保劳动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可靠性。在做个案研究时,采用游戏式、体验式教学方法更有利于训练效果。

3.确保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教育,需要协调发挥好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主体的作用。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对提高送教上门学生的康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不仅能让智障儿童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劳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身心,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点燃他们对生活热情,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培养他们能劳动、会劳动的良好品质,从而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 2023-01-10 1 1 黔东南日报 c207304.html 1 以劳动教育提升送教上门智障儿童康复水平的个案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