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1月10日

高塘:一个充满诗意的苗寨

○ 潘胜天

5年前,朋友老伍电话热情相邀去施秉高塘苗寨过卯节。曾听说高塘苗寨“过卯节”很热闹,早就有去体验的意思,便不推辞。

高塘苗寨是老伍娃娃外婆家,离“过卯节”还有一天,我们跟着老伍及其家人按习俗挑粽粑、提鸡鸭、扛水果等礼品前往,傍晚赶到高塘,等待第二天捉鱼“过卯节”。

高塘,苗语称“巴峡”,有穷乡僻壤之意,可能是过去高塘人谦虚,也可能是高塘人低调,不愿炫富,才有这个寨名。高塘因寨居凸起的高地,寨中有口天然大鱼塘,官方因故而名,与“巴峡”毫无联系。

我们与主人家寒暄后,急急要看心仪已久的高塘。高塘位于寨子中间,水清如许,一股涓涓山泉日夜不停地注入,水草在泉水的推动下,左右晃动,胆大的鱼儿在泉水入口处来回游动,招人喜爱。塘的右边是宽敞的停车场,能停20多台车,挨塘边是竖立成排供人健身的体育器材,靠寨子是村委会办公楼;池塘左边有村民休闲广场,广场边一侧是舞台,另一侧是篮球场;葱茏树群的出水口,一座古老的水碾,屹立在抽惠扬花的稻田大坝中间,十分显眼,吱吱转动,让寂静的田坝有了生机。

高塘苗寨不大,却很有特色,诗意十足。民居分布在鱼塘的四周向山泉方向延展,村庄的后面,是座小山,山岭顺势而下,在寨中稍缓,然后基本垂直到河谷。在山岭起势处,山腰夹岩冒出一股可冲动水碾的山泉。喷涌的山泉在夹岩脚的人工池里分流后,小股顺着沟渠灌溉田地,大股沿着自然形成的小街旁的山溪流到塘中,靠溪边是石砌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房屋整齐,平台人家与溪为伴,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门口这条小溪,汩汩溪水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日夜不停哺乳自己心爱的儿女,哼着摇篮曲,轻轻抚摸,天长地久。溪不因下雨而涨,也不因天干而涸,不因冬天而凉,更不因夏天而温,一年四季,水量平稳,水温恒定。鱼塘和村庄,也是这样亲密地依赖着,在静默悠长的时光里,相互依存。

每年农历七月的第一个“卯日”,是高塘苗寨的“过卯节”。“过卯节”前一天早上,整个寨子集中在寨中天然形成的池塘捉鱼,场面震撼,热闹非凡。

平时,塘里的鱼儿人们呵护有加,不能捉,不能钓,垃圾不能丢塘中,就连洗手都十分谨慎。一年里就只有“过卯节”前一天方可下塘捉鱼,并且由寨老下令,统一时间,不能乱了规矩。

我们去的这一天,高塘苗寨捉鱼“过卯节”,天气奇好。天刚蒙蒙亮,太阳还躲在山廓下,离开塘捉鱼的时间还早着,但等待一年了的人们,有的扛着虾耙,有的提着鱼罩,大多腰拴笆篓,迫不及待、陆陆续续向塘边拢来,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带着喜悦,期待收获。

山岗轮廓渐渐清晰,晨雾从峡谷往上蔓延,遮住升起的太阳,温暖的阳光时隐时现,红了山岗一片。塘边围满了等待捉鱼的人群,三响冲天炮令后,上千人争先恐后冲进鱼塘里,施展捉鱼技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布满了足球场大的鱼塘。塘水不深,浅的地方淹没膝盖,深的地方不过齐腰,人们都能挥洒自如。一时,捉鱼声,捞鱼声,人声鼎沸,罩鱼浪,捞鱼浪,水花四溅。几分钟时光,不时有收获的声音传来,高举着从竹罩里捉出五六斤重的鲤鱼,炫耀自己的技艺,吸引众人的目光。鱼塘边数千人围成里三层外三层:第一层是年幼的儿童,跃跃欲试,但受制于监护人的管控;第二层则是提着笆篓或网兜的老人,准备接收从塘中罩来或捞来的鱼儿,招待客人;第三层大多是客人,目光追逐塘中捉鱼的人们,享受节日捉鱼的气氛。整个场面,高潮迭起,呼声不断,恐怕这是世界上少有的激情。

我很欣赏这样的苗寨,山寨布局合理,整齐有序。一栋栋样式新颖的房屋错落有致,保持着传统村落的自然元素和山区地域的民族特色。新建的楼层不高,三层居多,留有院落,院与院之间或相互衔接,或留有隔墙,但户与户之间,大多单门独院。在这个寨里,有百来年前的老屋,也有刚落成的新房,老屋肃穆端庄,保存历史,新房格调高雅,美观气派。走近老屋,院内犁耙靠墙,厢房纺车陈列,迈进新房,白墙红瓦,沙发电视,凸现新时代的风貌。

高塘苗寨的确好,好得既不繁华,也不冷清。中午,捉鱼活动在没有制止号令的情况下,人们尽兴后自由停下,虽然第二天才是真正的“过卯节”,但家家户户已忙着杀鸡宰鸭招待客人。作为客人,在兴奋中视觉疲劳时,抬眼向村头望去,在那蜿蜒平坦的水泥路上,不期然眼睛会看见一位荷柴回家的男子,或者洗菜归来的女人,他们淡定的神情会告诉你,山村的生活并不像都市那么复杂,不与天斗,不和地争,和谐相处;他们从容不迫,不急不躁,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顺其自然;他们那么执着,那么坚定,追寻着春播秋收,不误农时;他们享受大自然的赐予,享受“过卯节”捉鱼的快乐,更享受“有朋自远方来”的不亦乐乎。

高塘苗寨的主道为村级公路,路面不宽,水泥硬化。几条小路纵横悠长,延伸到田野、山坡。“过卯节”早上,我们随意漫步在寨中小巷,不经意间从一户人家虚开的朝门发现一盘靠在大门边古老的石磨。出于怀旧的心情,轻轻推开朝门,进了院坝,早上阳光很好,从塘边远处的山岚透过薄薄的晨雾,穿过院坝边香柚的树叶,筛得满地斑驳。大门边有一盘年久不用的石磨,几只鸡在磨下觅食,三只小狗跟着狗妈妈在院坝嬉戏,轻轻地吠哼,主人出来后,便不叫了。石磨曾经是山区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在过去,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而如今,现代化打米机代替了石磨,人们依靠电动机器打米磨面,而忽略了石磨这个古代发明的产物,使它成了山区岁月的一个乡愁记忆。由于这些乡愁元素的保存,高塘苗寨牵连着众多的外出游子,吸引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观光者,每到“过卯节”大家都蜂拥而至,给村民带来热闹,给山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节日氛围永不衰竭。

在高塘“过卯节”,与其他苗寨大同小异,一切如旧,丰盛的宴席,香甜的米酒,热情的酒歌,一切便也熟悉于心,按程序行事。

“过卯节”后,沐着晚霞,我们和老伍家人,在苗歌的欢送声中,带着快乐,带着满足,从鱼塘边丰收在望的稻田坝回去,一路呼吸山区清新的空气,即将落坡的太阳,犹如古老机杼上编织的丝线,一丝丝从山顶拉到田野,形成七彩锦绣,十分壮观,好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画卷。

--> 2023-01-10 1 1 黔东南日报 c207306.html 1 高塘:一个充满诗意的苗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