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钟勇 刘坤 杨琳 王学中 张敏
近年来,岑巩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党建引领作用,立足“一县一业”“一田多收”的轮作模式以及发展林下中药材、精品水果、蔬菜种植等多特色产业,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 振兴,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凯本镇:“冬闲田”变“致富田”
连日来,凯本镇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围绕蔬菜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农作物越冬等方面为广大种植户和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切实将蔬菜种植和管护技术传授给广大种植户。
“给这些蔬菜浇水、施肥、打药,都是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规范操作的,正确使用的水、药、肥不仅可以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也能增强蔬菜的抗病能力,为确保蔬菜安全越冬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凯本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龙汉广耐心讲解道。
“在农服中心专业人员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对蔬菜的施肥、用药、用水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也对病虫害和防寒抗冻有了全面的了解,对确保蔬菜丰收的底气更足了。”该镇冬季蔬菜种植大户蔡明昌给笔者介绍说。
2022年秋冬之际,凯本镇以党建引领,因地制宜,采用“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模式“轮作”发展,种植油菜8600亩,蔬菜3500亩,把“冬闲田”变“致富田”,补齐“种植空窗期”,有效促进产业兴旺,带动周围群众务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天星乡:吊瓜产业收入实现1000万元
笔者走在天星乡通往三星村的路上,看见有人在开荒整地,有人在打穴播种,还有人在清理枯干藤蔓,一幅幅生动的劳作画面徐徐铺开。
“吊瓜这个产业好,瓜蓬和种苗一次投入可管五年,我种了50亩吊瓜,亩产量100到150公斤,亩产值4000元左右,我扩大了种植规模,加倍悉心管理,今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三星村种植户谢永长说。
吊瓜产业被当地人称为“懒人”产业,瓜蓬搭好后可有效投产五年以上,吊瓜有很高的抗病毒能力,价格稳定在19元左右,经济效益相当可观。2022年,天星乡吊瓜产业喜获丰收,收购均价在20元左右,全乡1300亩吊瓜按照亩产175公斤,总产值在600万左右。
“残枝枯叶多了,假如不及时清理,积雪容易把瓜蓬压垮,造成损失。”种植吊瓜12年的蒲志祥说。去年,他40亩的吊瓜毛收入30多万元。抓好冬季管护,小吊瓜变致富“金瓜”。今年他又新增吊瓜种植30亩,现已完成土地整理并搭建好了棚架,马上就要移栽了。
为壮大吊瓜产业发展,提升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三星村支部副书记蒲志佳依托兄长蒲志祥吊瓜种植的成功经验,积极引进了长兴民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服务,订单收购,解决了群众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天星乡着力打造全域特色产业、山地特色农业,积极支持吊瓜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天星乡2023年拓展吊瓜种植1000亩左右,届时,全乡种植规模将达2300亩,产值将逼近1000万元。
平庄镇:猕猴桃管护忙
冬闲人不闲,在平庄镇包东村有机猕猴桃生态园里,一派繁忙的劳作场景。10余名农户抢抓时令,穿梭于猕猴桃藤之间,挥舞着修枝剪,为稠密的猕猴桃果树“整形”,通过修枝、理枝、捆枝、清园等管护工作,为来年猕猴桃丰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结过果子的枝蔓不剪掉第二年就不会再结了,很多已经干枯了,只有修剪掉病枝、弱枝,保留粗壮枝条作为来年的挂果枝,才会发出新芽,结出新果、好果。”平庄镇包东村村民姚本兰说。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冬季修剪是猕猴桃整个生产周期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修剪技术的高低、修剪的是否科学合理、管护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决定猕猴桃来年的产量和品质。
“我们到果园干了三年了。在冬季管护到疏果期工钱都是100元至120元,在采摘期的时候最高可以拿到每天200多元,多劳多得嘛,我们也有六十多岁了,在果园干一年还可以挣到一万多块,很满足了。”家住包东村小马鞍山组的村民杨胜国夫妇说道。
包东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党支部+大户”的模式,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经果林。该猕猴桃果园始建于2015年,果园占地面积120余亩,年均产果量在8万-8.5万公斤,有效带动20余户群众务工,实现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包东村驻村第一书记田涛介绍,2022年村里猕猴桃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包东村坚持“一村一品”,配优做强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不断强化农业技术指导,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品牌价值,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客楼镇:千亩黄精助增收
冬日暖阳里,在客楼镇丰坝村的千亩黄精基地内,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数十名群众正提着桶对刚流转的荒地进行施肥。
“80元钱一天、100元钱一天的都有,我们一年也挣10000多元,我们干得很开心、务工也赚钱。”丰坝村村民吴朝芬说。
黄精是丰坝村的主导产业,进入冬季,正是黄精管护的关键时节,为了确保刚流转的土地能在来年“黄精”变“黄金”,基地抢抓冬季晴好天气,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施肥、翻土、治虫等措施,为来年黄精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提升黄精品质,助力稳产增收。
“目前我们这是刚流转来的土地,现在正在施底肥,现在用工量一天还是比较多的,有20人左右,每天是80元每人,每天发放的工资是2000元左右,我们把底肥施好后,后期是起垄、移栽黄精苗,接下来活还是比较多,用工量比较大。”基地管理员苏杰介绍说。
“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增收,并到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同时通过到基地务工学到技术,他们有信心回去自己发展产业,目前有38户种植了200余亩。”丰坝村党支部书记肖吉发介绍说,丰坝村黄精基地2020年开始种植1200余亩,通过两年的逐步扩展,目前已达到1800多亩,带动全村群众300多户1100多人就近务工增收。
近年来,客楼镇丰坝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产业升级带动行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大有镇:让乡村特色产业更兴旺
大有镇充分利用岑江公路必经异溪村、大有村、腊恰畈村、塔山村的“四好农村路”区位优势,聚焦特色养殖、种植、挖掘特有旅游元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大有村伍洪富的草莓种植基地里,一个个又大又红的草莓果实健壮、色泽新鲜光亮、香气怡人,他和家人正在招呼前来采摘草莓的游客,同时自己也采摘部分草莓拿去路边上销售。
“我们是从县城去木召村旅游度假区玩的,看到路边有人卖草莓,同时基地还可以自己采摘,我们就下来采摘一些,带点回家给家人和朋友品尝。”游客张容说,这里的草莓品种又多又甜,下次我多带几个朋友一起来采摘。
大有镇以“党建+产业+旅游”为抓手,坚持以“生态立镇、产业富镇、旅游强镇、文化兴镇、民生稳镇”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资源盘活、就业带动、经济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草莓基地就在岑江公路旁,去天马、凯本等乡镇也可以从我们基地门口过,路过的司机、游客都停下车来买几篮回家品尝,一天下来也能卖3000多元呢?”基地负责人伍洪富开心地说。
在大有镇岑江公路旁,像伍洪富这样的果农还有很多,他们发展小而特、特而优的,种植桃子、草莓、柑橘、西瓜、翠冠梨等各类精品水果,小面积种植,多品种呈现,应季而生,四季可采。
大有镇发展“特色种植+观光采摘”的果园经济,聚焦优势单品、优势区域,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将乡村休闲采摘体验作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