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杨苗 邰胜钦) 近年来,三穗县以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为中心,印发《三穗县教育系统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关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协同“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为“双减”赋能,有效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进行“定制化”劳动教育培育。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制订“一校一策”劳动教育培育方案,保障人员、经费、课程“三落实”,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精化社团活动,根据学生学段高低、性别差异、社会需求等特点进行“定制化”劳动教育培育,差异性地落实五育并举,以“双减”为依托,开展以劳育美工作。目前,全县有校内劳动教育基地18个,占地29.13亩(1亩=0.0667公顷),开辟了竹编、传统美食制作、苗绣、手工等4门特色劳动课程。
强化家庭主体责任,倡导“个性化”劳动教育实践。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积极宣传、引导、鼓励家庭参与学生的劳动教育,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增强学生“在家进行劳动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意识。一是学校设置家庭实践课程包,规划指导家庭学生根据年龄特点开展“个性化”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二是指导和支持家长通过“大手牵小手”的形式,带领孩子参加环境保护、适当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爱心捐助等公益性劳动,形成强大家校劳动教育合力,从小培养孩子为家人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的品德。目前,“城关第一小学”“城关第二小学”“桐林镇中心小学”劳动实践有声有色,深受家长学校好评。
畅通社会协同渠道,打造“规模化”劳动教育基地。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以“包、租、借”等形式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将劳动教育“规模化”,利用二十四节气、植树节、劳动节等节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耕文化及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竹编工艺、研学旅行等社会资源,打造“农耕+非遗”“农耕+研学”特色劳动教育,开展班级农耕“责任田”养护、农事“运动会”、果蔬“义卖”等活动,不断丰富拓展劳动教育成果。目前,全县有校外劳动教育基地16个,占地50.02亩,合作企业2家,桐林镇中心小学劳动实践基地2022年玉米获得丰收,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宣传报道,三穗城关一小组织开展学生劳动成果义卖活动,所得经费用于班费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