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桂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黔东南是文化大州,具有民族文化资源禀赋优势。起源并主要存留于广大乡村的民族文化,是黔东南的一个宝贝,是“多彩贵州”的重要一极。如何立足民族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既要实施“铸魂工程”,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又要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化,促进村民群众增收致富,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民族文化振兴是黔东南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五个”关键支撑点之一
在民族地区和民族村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需要“对接兼容”,民族村寨独特的自然环境、作物植被、生产方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生活样相、村落格局、民居建筑等需要保护利用,保护美丽乡愁,让民族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为乡风文明赋能,留住民族村寨的“根”和“魂”,实现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助推乡村的全面振兴。
(二)民族文化是“多彩贵州”的重要一极,是黔东南潜在的“金山银山”
民族文化具有多重功能。在文化方面,它是寄托“乡愁”的载体,是精神文化的家园和对外交流的名片,是安放灵魂的重要去处;在经济方面,它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性资产;在生态方面,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在政治方面,它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文化多元化方面,它是文化创新和创造的源泉,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和尊重文化差异性,通过对话化解冲突矛盾。
(三)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和逆城市化的回乡潮,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带来动力和契机
我国最大竞争优势之一就是拥有超大规模市场,14亿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中等收入群体4亿多人,数量居世界第一,且仍在持续增长;疫情暴发前的2020年,全国最终消费支出已经超过55万亿元,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品质型加快转变,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来说是重大利好。
二、保护利用民族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生产性保护:重点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为避免同质化,民族村寨力求做到“保老村、建新村”,传统住房力求做到“外部五千年、内部五星级”,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差异化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在积极保护历史人文、自然风光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利用力度,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实现“一村一业”“一村多业”的文化旅游专业村、特色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开展“千村百节”活动,打造“千村百节”品牌。可由州县两级民间学术组织牵头,鼓励专家、当地艺人、寨老等参与规划;发展规划初稿出台后,及时传达至各地各部门,集思广益进行修改完善。通过市场化行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突出节庆文化的内涵、精髓、内核、品质,打造规模化的节庆旅游产业集群。
发展民间工艺产业。根据《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相关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打造以银饰、竹编、刺绣、蜡染等为重点的民族工艺品产业体系,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地发展优势。
公益性保护与商业性发展相结合。通过地区间、单位部门间的对口帮扶协作,让帮扶地区、帮扶单位部门到民族村寨“认管”、大型企业和城市市民“认领”、高校“认研”。通过中央、地方、村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逐步增强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让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的原住民“留得住、富得起、心得定”。
(二)实施宣传性保护: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推介
充分运用新媒体、自媒体来展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学习和效仿黔东南黎平县“侗家七仙女”自媒体品牌,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对中国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以“直播+短视频”的体系化、立体化的传播模式不断扩大粉丝群体,依托非遗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经济变现,让民族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通过当地广场舞传承民族文化。地方政府提供相关设备器材、资金、人才等,用好用活民族村寨的广场舞、民族乐器。与此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学歌、唱歌、赛歌与学舞、赛舞等活动,极大激发群众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在民族地区及相关民族村寨营造“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三)实施防火性保护:增强广大民众的防火意识
在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规划中,消防规划应作为重要篇章独立编制。加强防火防灾的宣传;完善消防水源;每个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建立有偿补助的志愿消防队伍;规定木质结构房屋必须进行电改和厨改,明确改造时限,改造后聘请有专业资质的队伍进行评定检查。
实施农村消防“网格化”管理,实现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以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划定红线为“大网格”,以道路划为“中网格”,以院落为“小网格”,建立“全覆盖、无盲区”的消防管理网络。
推进消防宣传进村、入户、进课堂。研究防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建筑防火,防蚀能力,增强建筑的耐久性,并通过补贴方式用之于乡村民众。
(四)实施教育性保护:发挥保护传承的基础性功能
通过法律制度形式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经州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相关条例,将民族文化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与其他课程享受“同等待遇”,处于“同等地位”;以法律制度形式在定点授课学校明确一定的教师岗位,让相关授课教师与其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用好用活民族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大力扶持现有的国家、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发展,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打造一批保持传统技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五)实施数字化保护:加强民族文化的数据库建设
构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体系。由州级政府统一规划,通过州级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建立较为完备的国家级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体系,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相结合的综合数据源;建立特色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体系,包括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
建立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库。对可以永远传承和坚守的文化遗产基因信息的核心元素,如文化遗产的图形符号、典型纹样、地域属性等,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提炼与分类;建立文化遗产基因信息优质矢量数据集;依据图形特征或语义特征创建一种准确、快速的图形图像检索方法。
强化数字化保护的智力支持。培养一批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打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平台;通过外界相关机构定期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对话与交流机制,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合作。
(六)实施立法保护:走上保护的法制化轨道
立法保护。从州、县(市)两级政府层面,尽快出台保护民族文化和传统村落的实施细则,尤其要依法把非遗保护工作经费纳入州、县(市)两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民族文化尤其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投入。
监督检查。要对相关地方、相关单位部门,就民族文化、传统村落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相关地方、相关单位部门要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按月调度,重点督办,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真正贯彻落实。
(七)实施乡贤保护:倡导并支持乡贤回乡传承民族文化
利用乡情亲情,积极引导和动员,倡导热爱家乡、建设故里、乐于担当的乡贤,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将自己毕生所学所能所有奉献家乡、反哺故园、服务桑梓,重构乡土文化,延续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传统村落中的精华部分,重塑乡村文明,共建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