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通讯员 王晓敏 图/通讯员 杨卓林
榕江县仁里水族乡太元村坐落于寨蒿河上游,偎依孖妹河河畔,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太元村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近年来,仁里乡乡党委政府依托太元村自然的生态山水资源,极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和产业发展优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农文旅相结合的宜居、宜游、宜业“美丽太元”。
资源盘活扮靓“宜居”新风景
近年来,太元村着力在“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上下功夫,大力盘活“三块地”用于产业发展。通过“搬迁户自种”、“农户代种”、“退耕还林转产”等多种方式,成功打造中药材草珊瑚示范基地500亩。同时,通过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有机融合,引导搬迁群众在复垦复绿地块全部栽种板蓝根,每亩板蓝根种植有近2000元的收入。
太元村立足自身优势,盘活存量资源,突出自身特色,利用已荒废的旧教学楼打造“七彩古稻”体验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民宿,打造古稻米体验馆相关配套体系,持续推进农文旅高效融合发展。
干群齐心构建“宜游”新格局
一村一落皆风景,乡村蝶美入画来。
绿荫斑驳,小溪潺潺,清澈见底的流水、平坦整洁的道路、美丽干净的农家小院汇聚成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如今,在太元村,山清水秀,家邻和睦正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
近年来,仁里乡不断加大对人居环境治理力度,持续推进人居环境创建,打造“垃圾不落地”太元宜居标签,村“两委”大胆探索,提出推进人居环境创建“垃圾不落地”构想。将“垃圾不落地”村民小组会议纳入了村规民约,通过成立人居环境委员会,创立《太元村人居环境创建制度》,依托“寨管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发挥作用,实行村级、网格和家庭三级管理体制,监督群众不得在房前屋后摆放垃圾,不得在公共区域倾倒垃圾,在固定点设立垃圾回收点,固定时间收运,网格员每周一次、帮扶干部每月一次检查群众“垃圾不落地”执行情况,采用积分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评比。
此外,太元村村民通过自发集资约10万余元对村内河道进行清理、小桥进行翻修,修建供休闲娱乐的“文峰亭”,投工投劳在村主干道沿线栽种绿木花草。
如今的太元村,山变绿了,景变美了,环境优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去年以来,依托着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了石板步道、“七彩古稻”体验馆、碾坊修复、民宿乡愁体验馆的乡村农文旅综合体。同时,借助太元村的山水文化和民族文化,扩展乡村旅游新业态。
产业发展激活“宜业”新引擎
“我们村的200亩的七彩古稻已经全部丰收了,全县的种植基地按照当初的协议进行回收。现在我们的七彩古稻正在广州体验店供顾客品尝呢”太元村的副主任杨梦词谈起村里的“七彩古稻”产业,语气中满是自豪。
近年来,太元村按照“党支部+村集体工公司+致富带头人”的模式,定位好自身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七彩古稻”产业,该产业经济前景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去年以来,太元打造示范点200亩,并以仁里水族乡为中心,辐射到县内各乡镇,种植500亩。引进广州乐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回收协议,按照每斤5元的价格收购“七彩古稻”干稻谷。此外,仁里水族乡还引入一批实力强的新媒体人才,利用新媒体平台对特色产业“七彩稻米”进行二次包装,依托“桥头堡”政策红利,打开广州销售市场,2022年“七彩稻米”以19.9元/斤市场价格统销广州,让村级集体经济驶上发展“快车道”。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太元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以板蓝根、草珊瑚、油茶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共500余亩,兴建太元永成养殖场,出栏肉猪115头,产业正逐步壮大。
太元村只是仁里水族乡绘就乡村振兴蓝图的一个缩影。下一步,该乡将运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结合宜居、宜养、宜业、宜游乡村建设,借助仁里水族乡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发展蓄势赋能。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