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新州镇第一小学 杨 琳
2002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任务型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就是让小组成员里的每个同学在不同程度上达到这一目标,小组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小组里每个同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下是笔者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小组交流的策略。
一、学习小组的有效组合,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中,学生数量共计56人,在与其余的科任老师分析下,分组中,以四人一组的方式进行组别划分。开展组内成员分配中,遵循组内异质的原则,组间成员分配中,以组间同质为原则。所谓组间同质,指的就是小组之中,成绩和能力大体相同,且随着其成绩的改变动态化地开展改变,以此保障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所谓组内异质,指的是各组成员之间的成绩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性格也需要存在一定差异性,以此最大程度彰显小组合作的实际效用,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够相互补充和学习,相互帮助,协同进步。
二、合理编排小组和编码,小组人员合理分工
开展程序化的小组交流,从不同小组学习层次的不同,合理对组员进行编号干预,可以将小组成员划分为1—4号,其中组长设置为1号,中等层次学生设置为2号,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成绩相对不足的学生设置为3号,成绩较差的学生设置为4号,根据学习内容的差异性及学习难度的差异性,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交流形式,如在讨论以后,可以让3号和4号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表述,进而由小组长和中等生负责补充相关知识点,以此给予学习能力较差学生充足的学习机会,拓展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培养小组团结合作的意识观念,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用。
不同成员均需要明确其组内合作的责任,开展互动性的学习,在进行组别划分和责任划分中,需要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尤其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明确其合作学习中的任务类型,组织成员的发言次序,并合理总结组内讨论结果,需要强化对组长的培训和指导,使其能够合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维系合作学习有条不紊地开展,提升交流讨论的效率,节约合作学习时间。
三、需要自主思考,组间沟通,彼此交流经验,共享学习成果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间开展竞争学习,全体成员在交流以后,沟通讨论结果,以此作为小组成绩。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表扬成绩好的学生,还要对成绩中等或者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表扬,不仅需要重视讨论结果,还需要重视讨论过程,如在开始讨论前,组内成员的观点大都不一致,进而在组内讨论的过程中统一彼此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必须综合组内成员的全部意见,进行组内成绩的评估,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是整个小组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其他成员的学习任务,以此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彼此帮助,彼此合作探究,共同进步,将个人力量与集体的力量相融合。为确保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公平和公正性,相同的问题,必须由组内成绩相当的学生负责回答,以此保障组间竞争的平等性,由相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此更好地解决问题,优化汇报效果。
四、人人有话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以组长为核心,从组员特征出发,合理化地分工合作,开展相关讨论结果的汇报,展示汇报结果,确保组内成员人人有所工作,人人能够表达,任务都能完成。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由小组长充当主持人,使其进行知识的汇报,不可让小组长或者成绩优秀的组员负责所有任务的完成,以此会影响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降低其学习积极性,使其钻学习空子,影响成绩。所以,小组成员需要及时更换分工,每周负责不同的任务,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责任心和合作观念。
五、学生倾听的习惯
通过合作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让其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和表达,在竞争的过程中学会努力和上进,在合作学习时主动积极地帮助别人,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必须由合作学习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并不单一化地开展强化训练,能够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动态化地开展数学教学方案的调整,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其进行鼓励,设计讨论的内容应合理科学、精巧别致,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以此辅助学生全面化、和谐化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顺应了新课程教学标准,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拟定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大大优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