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陈丹) 近年来,凯里市人民法院将“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的工作理念因地制宜地与“诉源治理”相融合,推动少数民族群众矛盾纠纷的化解,逐步探索出一条独具苗侗民族特色的诉源治理新路径,有效推动了辖区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进程。
用好“预警处置招”,建立预警联调机制。打造“末端把控+诉源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枢纽作用,建立有效预警联调机制,对群体性纠纷或影响较大的劳动争议、家事相邻及房地产等纠纷开展联动调解。采取“纠纷预警+及时对接+联动化解”方式,有效预防少数民族村寨群众和各经济纠纷主体因生产生活形成的矛盾纠纷向诉讼转变,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开通诉讼“绿色通道”,对少数民族群众案件加强诉讼指导, 调解不成的案件及时导入诉讼程序,实行优先立案、审判和执行。
整治“虚假诉讼招”,张贴虚假诉讼告示。在立案大厅张贴禁止虚假诉讼的告示,公布虚假诉讼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防止因虚假诉讼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预防犯罪行为扰乱司法秩序,维护民族团结。要求每一位前来立案的群众都签署一份虚假诉讼承诺书,严惩虚假诉讼行为。在审理阶段精准甄别、查处,加大打击力度,凡发现虚假诉讼案件线索的,做到及时移送,有效维护少数民族地区民商事交易法律环境稳定。
聚力“联合治理招”,探索“司法+乡村振兴”模式。以巩固全市脱贫攻坚成果为基调,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司法服务保障,在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设立巡回办案点、法官工作站,司法便民利民打通“最后一公里”。在下司镇淑里村等1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创建“无讼村寨”,引导村民订立新村规民约,在审判实际中总结适合少数民族纠纷的化解机制,挖掘少数民族治理资源。同时,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参与调解,把法律适用、民族习惯、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将法治的符号嵌入到乡村里、法院的联系点拓展到大山里。
发出“司法助企招”。为切实打造“贵人服务”品牌,推进“融湾”提速,让企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留得住”“发展好”,让群众“得实惠”,促进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凯里市法院创新推行在案件结案后,向负有履行义务的企业发放《主动履行义务告知书》,避免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受到负面影响,助力依法、规范、诚信经营。今年以来,共深入走访企业102家,深入了解企业司法需求,为企业提供法律指引153次,强力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打造“特色陪审招”。市法院针对性安排懂民俗民风的人民陪审员参与调解具有民风民俗规范的民事纠纷,促使当事人遵守善良民风、民俗、民情。开展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认真权衡选拔各族“无袍法官”,全院167名陪审员中少数民族陪审员有135名,占比80.84%,让他们发挥熟悉风俗习惯、生活特点、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等优势,充分参与到涉少数民族群众案件的审理、执行等工作,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从而解开心结,达到案结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