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刘慧桥 吴才礼
天柱县坌处的抱塘村地处坌处镇南部边陲,与湖南省靖州大堡子交界,是一个群山环抱,风景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的古老苗族村寨。这个村寨虽然较为偏僻,它却是天柱县的一个旅游胜地,近些年曾多次被州、省和中央媒体报道,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成为省内外游客神往的地方。
今年11月26日笔者慕名来到了抱塘,通过一天的观光和深入走访,体验了抱塘的四大亮点。
抱塘的第一大亮点就是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地势险峻。抱塘意为群山围在塘里的村寨。这里的山虽不算高,但连绵整齐如划,它状似一口瓮,把抱塘静静地安置在瓮中间。这里,四周群山苍翠,村前村后古树参天,林木葱茏,修竹杂生其间,山风徐来,杉涛阵阵,枫叶声声,相互应和。苗家的吊脚楼、风雨长廊与明清时期的古窨子屋相映生辉。一湾溪水从寨前不紧不慢地淌过,使村子显得更加恬静、怡然、安详。薄雾升起,鸟声徐来,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让人沉醉于其中。
抱塘的村子环保卫生。村寨非常干净,房前屋后,山野地头,小溪两边未见随手丢弃的白色垃圾;村子里的青石板路一条连着一条,一尘不染;村子的水泥路也像铺毯一般,清新、干净、整洁。村民的屋内房后均收拾得整齐有致,村民的着装简朴、洁净、大方;溪水清澈见底,鱼儿戏于其间。据村民介绍,在抱塘的大山里,森林茂密,生长着很多珍稀树种和中药材,野羊、野猪、狐狸等随处可见。这里还栖息着锦鸡、竹鸡、乌鸦、喜鹊、鹰等几十种飞禽,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宝库。在抱塘,只要你随便走走,处处都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这,2017年被列入“国家森林乡村”。
抱塘的地势险要,左边山势陡峻,右边山稍为舒缓,古时有“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之说。咸同年间,张秀眉的一支百余人的义军驻扎在这里,凭借关隘险要,抵抗清军数千人的进攻达半月之久。这地方虽不是兵家争夺要地,但却是古时坌处通往湖南的交通咽喉。
抱塘的第二大亮点是古建筑多。抱塘村寨布局错落有致,功能齐全,是国家民委授予的第二批“传统村落”,现有古建筑10余幢,古青石板路18条,花街路10条,古井两口,古桥两座,古石碑10多块,这是天柱村级文物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方。
抱塘历史悠久,相传抱塘村有将近700年的历史,现今抱塘的先祖大多是元朝末期从江西、四川、湖南的迁徙而来。由于元朝统治黑暗,引发大规模农民战争,江西、四川、湖南等是战争重地,社会动荡,而湘黔边境人口稀少,社会相对安定。为了避免战争的危害,江西吉安、湖南邵阳等地农民纷纷举家向湘黔边境迁居,其中吴姓、粟姓、潘姓、刘姓带着家人穿山过谷来到了抱塘,看到此地群山环抱,土地肥沃,风景优美,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就在此搭棚造屋定居下来,开荒造田。尔后,罗姓、覃姓、谢姓、李姓等又相继迁来此地定居。他们为开发抱塘朝出暮归,风雨无阻,通过一代代的艰苦奋斗,到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坌处富甲一方的苗族村寨。
根村民介绍,明清时期,抱塘是湖南通往贵州的必经之地,由于抱塘盛产优质林木,加上风光优美,地势险要,商贾游人多会于此,络绎于驿道,青石板路上马蹄得得,人声鼎沸,客栈林立,灯笼高挂,许多人因之经商,做木材生意而致富发家。为了防火灾,一些富人还纷纷建起了窨子屋(砖房子)。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粟氏宗祠和嘉庆年间吴氏宗祠,雄伟壮观,雕龙绘凤,彩绘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足见两大家族当年仓廪殷实,族丁兴旺。村中多幢窨子屋,或四进三天井,三进两天井,阔绰气派,极具观赏价值。
抱塘的第三大亮点是风情浓郁。抱塘现有居民154户,674人,以苗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6%,侗族和其他民族人口占4%。全寨人既讲苗话、侗话,又讲酸汤话、汉话,四种语言交替使用,足见这里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包容的宽广。
抱塘的风情浓郁是世人公认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苗侗民族,不仅勤劳善良,而且十分好客,无论走进哪一家,主人都会敬上一碗喷香的油茶或一碗可口的糯米甜酒。留客吃饭须得客人吃饱喝醉为荣。抱塘人能歌善舞,这里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善于唱山歌,他(她)们的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唱歌会友,形成了自己的歌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民歌会,每次歌会热闹非凡,人山人海。
据镇政府一位领导介绍,进入21世纪后,抱塘每次歌会都盛大空前。湘黔四十八寨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潮涌而来,他们在红桥边的枫树林内、亭榭内展开歌喉,歌会达到万余之众,人头攒动,歌声如潮,此起彼伏,唱得鱼跃出水,鸟下枝头,直至日落西山,仍意犹未尽,有的干脆相邀回家,设宴款待,唱三天三夜方休。
抱塘的第四大亮点是人才辈出。抱塘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先民重孔孟,崇尚儒学。立于乾隆十一年(1756年)仲冬“凤鸣馆碑记” 记载了抱塘人重视教育的历史。碑云:“至乾隆丙辰(1736年),于村左选地,卜其山明水秀,峰峦排列,复迁于斯。前人因其地属高岗,咸思羽王国,遂曰凤鸣馆,既定之后。地灵人杰,庚午乙亥,选人泮采芹,是文运日新,其进难量矣”。据考证,这是天柱县建的最早学馆之一。据天柱民中一位知情老师介绍,抱塘学馆的老师个个都是饱学之士,传授的科目主要是用于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同时还教唐诗宋词和算学等。在这里读书的学子在老师的严格教育下,个个德才兼备,有不少学子中了秀才、举人和进士。乾隆年间进士吴光廷,光绪年间进士吴尚进、吴尚品、吴尚琪、吴尚应均是这个学馆教育出来的优秀人才。这些学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腾达于官场,声名远播。让人不得不叹服抱塘人重视教育的良好风尚。
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小小的民族村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学子考上省内外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着光和热。他们是抱塘的人杰,也是抱塘的骄傲与自豪。
抱塘风景秀丽,生态完美,环境清幽,民族风情原汁原味,村寨古建筑保存完好,村民真情礼貌,热情好客。这里确实是旅游的好去处,是人们度假的好地方,是当代人间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