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启国
近年来,黄平县政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工作原则,以开展“专题‘院坝协商’·促进文明村寨建设”为抓手,丰富“院坝坐、好好说、大家事、商量做”院坝协商内涵,着力打造“有事好商量·搭建连心桥”院坝协商品牌,努力探索一条政协协商同乡村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基本情况
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全县“院坝协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全县共完成11个乡镇26个村(社区)“院坝协商”会议33场次,参会人员1500人次,实现了全县11个乡镇100%全覆盖。协商主题达38个,主要涉及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实事、乡风文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7个方面。所有“院坝协商”会议实现了100%成果转化运用,为群众解决了一些急难愁盼问题,取得了实实在在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紧盯“四个保障”,抓牢“车头”,充分发挥县政协引领作用。一是夯实思想保障,将中央、省、州相关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全面理解和掌握院坝协商工作目标任务,学深悟透有关基层协商民主最新理论的精神内涵和发展方向。及时召开县政协“院坝协商”工作推进专题会,总结和调度全县“院坝协商”工作。二是夯实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县政协主席为组长、县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各专委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政协“院坝协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政协正副主席分别联系1-2个村,负责指导和参与“院坝协商”工作示范点全过程;各专委办分别联系一名正副主席,负责“院坝协商”工作示范点的具体协调和服务,形成点面结合、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工作格局;三是夯实制度保障,认真制定《黄平县政协开展“院坝协商”工作实施方案》《“院坝协商”议事工作规则》《乡镇政协委员工作室工作职责》等6个工作制度,在26个试点村统一制作上墙,规范了“院坝协商”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四是提供经费保障,克服县财政困难,从政协办公经费中挤出10万元,作为县政协“院坝协商”工作专项经费。将省划拨基层政协办公专项补助经费用于重点支持乡镇“院坝协商”示范点工作,共拨付11个乡镇15万元。
(二)紧盯“三个选”,抓实“关键”,促进“院坝协商”提质增效。
为推进“院坝协商”工作取得可推广、可复制经验成效,黄平县紧紧盯住“院坝协商”在哪开展、协商什么、谁来协商等关键问题,结合实际认真逐一落实。一是选好点,按照村级交通区位好、村“两委”班子工作能力强、协商主题明确、群众积极性高、办公条件完善等要求,由乡镇申报、县政协初审和实地调研、县政协主席会明确。二是选好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原则,由县政协围绕县委政府中心重点工作提出年度“院坝协商”议题方向、范围和参考议题,在提请县委同意后下发各乡镇。各乡镇积极下沉村居社区,广泛收集协商议题,梳理汇总后由乡镇根据示范点实际情况确定协商主题和计划报县政协。县政协对各乡镇上报的协商议题和计划进行审核认可后,由乡镇正式拟定协商实施方案并按时间安排及时实施。三是选好人,根据议定的协商议题内容需要,由乡镇政协联络组指导示范村成立“院坝协商”议事会,议事会成员由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乡镇政协联络组组长、有关县直部门负责人、驻乡镇政协委员、村“两委”负责人和村民代表组成,每名成员都要发挥好协商参与者的主体作用。
(三)紧盯“三个聚焦”,抓好“落地”,推动协商成果转化运用见效。一是聚焦办理责任抓落实。按照协商结果“现场答办、限时办结、联动办理”要求,由乡镇根据协商结果进行分类交办,县政协负责督办。属于协商参与县直部门办理的,由乡镇点对点发函,由县直相关单位针对交办问题逐个研究,及时办理。属于乡镇自身办理的,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办理。属于村支两委办理的,由乡镇限期督办,乡镇政协联络组负责跟踪办理结果。二是聚焦群众满意抓落实。对院坝协商结果、办理责任单位、办理情况,通过村务公务、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全过程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对办理完成的协商事项,由乡镇政协联络组进行专题视察,并在群众中开展满意度测评。县政协对全县示范村协商成果转化运用情况进行抽查,发现有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群众意见较大的,及时进行通报并要求限期进行整改。三是聚焦协商效果抓落实。由县政协牵头组织,一方面投入资金8万余元用于“院坝协商”会场环境氛围营造、政协知识宣传及协商成果展示等。另一方面加大新闻宣传报道力度,2022年通过人民政协报、贵州天眼新闻、黔东南电视台等网络电视媒体报道13次,为全县“院坝协商”工作营造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成效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层次矛盾得到有效化解,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如翁坪乡围绕“虎(凯里市虎庄)谷(黄平县谷陇镇)公路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矛盾纠纷”议题,由政协联络组牵头,组织县交通局、贵州省工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公路建设养护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负责同志、公路沿线五个村政协委员、村干和村民代表,通过“院坝协商”,既解决了征地拆迁、矛盾纠纷的处理标准和口径问题,又解决了沿线群众停车场、灌溉排水、村组路改造等系列问题,得到村民的一致支持。再如新州镇南门村将6组季节性缺水问题纳入村“院坝协商”议题,由参加协商的帮扶单位凯里黄平机场及水务局负责解决所需资金物资和技术,6组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并负责后期管理,仅3个月就筹得资金5万元,建成蓄水池1个、水管网3.8公里,成功解决了一直困扰南门村6组村民饮水难问题。同时该村还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管、养”等热点难点问题纳入“院坝协商”重要议事内容,迅速完成了3条通村通组公路的美化亮化,获得了县“四好农村路”示范村称号。
二是乡风文明有了质的提升,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谷陇镇克麻村就群众在操办婚丧嫁娶等各种酒席时出现盲目跟风、虚荣攀比、返回礼物等陋习,通过召开“院坝协商”会议,协商制定了《黄平县谷陇镇克麻村移风易俗的约定》,有力扭转了村民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陋习。谷陇镇山坪村、平溪镇大寨村、浪洞镇永康村、纸房乡金河村等根据各自村寨突出的陋习,通过“院坝协商”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侧重、规范易操作的村规民约,及时纠正了村民错误思想意识,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文明村寨建设的良性发展,树立了新时代新农村新风尚。
三是基层协商民主开辟新的途径,农村基层治理实现新的突破。如野洞河镇野洞村将财务管理、卫生管理、乡风文明、家庭评价机制等寨务管理事项纳入“院坝协商”议题,由镇政协联络组组织政协委员、村“两委”班子成员、乡贤寨老、村民代表等召开“院坝协商”会议,协商制定了《黄平县野洞河镇下野洞寨务管理制度及细则》后,由村民委员会提交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实现了协商在讨论决定之前,为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再如一碗水乡印地坝村通过院坝协商,将管水、卫生、文明村寨建设等补充修改进《黄平县一碗水乡印地坝村村规民约》《黄平县一碗水乡印地坝村村民自治章程》,再通过村民委员会提交村民大会通过,转化成为全体村民的集体意识和行为,极大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黄平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