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1月28日

走亲戚的“礼”事儿

○ 马海霞

小时候,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蒸馍,白馍用来走亲访友当礼品,黑馍则用来自己吃。

过年去亲戚家时,在包袱里放十个白馍,两袋点心,两个罐头,大人挎着包袱领着小孩子步行着就去了。

那时物质条件有限,备年礼时早掐着指头算计好了,先去谁家,再去谁家,哪些亲戚先来看自己,亲戚带来的礼品隔天再拿去串哪家亲戚,走到最后家里争取不剩礼品,这才能最大限度地省钱。

我有位太老姑,每年过年时得先去看她。和太老姑同村的还有两位表爷爷,通常去太老姑家时便连同两位表爷爷家也走一趟。

我五岁那年,爷爷打发二大娘领着家里小孩子们去看望太老姑。二大娘人精明,路远又领着一群小孩子走亲访友,便决定挎俩包袱去。旧时走亲戚都讲究回礼,通常都回礼品的一半儿:五个馍,一袋点心,一个罐头。这样走三家带两家礼品,正好两家的回礼送第三家。我们跟着二大娘出发,先去了村头的大表爷家,寒暄一会儿,拿着回礼再去村中的二表爷家,最后把俩包袱里的回礼放一个包袱里,落脚在太老姑家座席吃饭。

那天从二表爷家出来,倒包袱时发现一个包袱里全回的馍,这让二大娘犯了难。十五个白馍,一袋点心,一个罐头,咋去太老姑家呀?

那时村里没有小卖部,想买礼品也没地买;再原路折回取,回来也过晌午了。太老姑对娘家人最亲,年前就盼着大家去,这要听说娘家人去了表爷家没去她家,准得发火。急眼了就出活神仙,二大娘瞅了一眼路边的沟壑对我们说,你们小孩子赶紧跑太老姑家喊人,就说我不小心掉沟里了,连人带包袱滚了下去,崴了脚,走不了路了。

说完二大娘往身上扬了些土,又将包袱撕了个口子。我们意会,赶紧跑去太老姑家搬救兵。等表叔架着手推车将二大娘推着往家去时,太老姑早着急地在家门口张望着。二大娘红着脸说,脚下打滑,摔跟头了,罐头点心摔碎了一半。

太老姑忙说,碎碎平安,人没事就行。

在太老姑家吃饭时,二表爷提着包袱赶来了,说是他家那傻儿媳回礼时给错包袱了!二大娘嘴里说“不要了,不要了”,可手却接了过来。

吃完饭要返程时,二大娘说自己脚伤歇好了,能走回家。太老姑心疼二大娘,回礼时比往常要多,一个罐头,一袋点心,五个白馍,还放了十个苹果。出了村,二大娘看看四下无人,将俩包袱的礼品合一个,对我们说,顺路再领我们走家亲戚去。

那次,二大娘挎着俩包袱走了四家亲戚,那“跟头”都是为面子而摔的呀,这个“梗”让大家笑了她一年。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白馍退出了礼品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方便面、酒、奶等盒装礼品。随着大家物质条件的改善,走亲访友,礼品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级。最近几年,特别是看望老人,空着手去就行,只要红包足够大,便能给自己撑足面子。

今年过年,表弟媳给我送来一袋手工杂粮馒头,里面还有几个黑馍,我稀罕得不得了。谁能想到,四十年前登不上大雅之堂的黑馍如今却当礼品赠送。物质极大丰富,但绕在舌尖上的味蕾记忆却深藏在记忆深处,无法忘怀。

--> 2023-01-28 1 1 黔东南日报 c208260.html 1 走亲戚的“礼”事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