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施轩 王艺伟) 正月初九,施秉县龙灯展演系列活动拉开序幕。这场持续7天的龙灯会,在经过祭祀祈福、巡游展演、舞龙大赛、舞龙炸龙后,将在正月十五晚落下帷幕。
龙灯会在施秉县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由元宵灯会演变而来。在当地,龙文化丰富多彩,仅元宵龙灯会就有草把龙、亮龙、水龙、亮头亮尾龙四种龙灯参与,其中,过程最为精彩的是炸龙环节。
施秉是多民族杂居地区,苗族人口占半数以上,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依存,形成精彩的多元文化。
相传,施秉的玩龙习俗始于唐、宋时期,兴起于最早入驻清水江和 氵舞 阳河流域的苗族先民。在我国,龙文化本就蕴含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其内涵丰富,人们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等,这便有了民间对龙的图腾崇拜。
明代以前,施秉玩龙祭祀为每年两次:第一次在春节后的正月初九,这天是上九会,百姓玩龙是欢送龙上天去施法,以求龙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第二次是在秋收后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是迎接天龙下界与民同乐,百姓玩龙欢庆当年五谷丰登、无灾无难。其中,由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历时七天的玩龙祭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清朝康熙年间,玩龙灯迎来兴盛期。民国九年版《施秉县志》也有记载:“元宵节,城乡居民相率醵金扎纸龙灯,杂以鱼、虾、狮灯、花灯等类沿街游戏,颇有火树银花之盛。是夜,游人如蚁。富家爆竹,舞者执龙灯蜿蜒入,起伏有势,一时炮声、金鼓声、笙歌声杂然并进,极为壮观。”
玩龙灯是元宵灯会的主题,同时,此间也展演各种杂灯和文艺节目。当地人将生活历史搬上舞台,以表演的形式来传承文化,此外,游行展演队伍除传统文艺表演项目外,还新增了苗族盛装队、踩鼓舞队、板凳舞队、芦笙队和儿童舞蹈队及滑稽的丑角展演队。
百龙齐聚 各显“神通”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施秉将各类龙灯分别纳入比赛项目(草把龙、亮龙、亮头亮尾龙)。
草把龙,俗称草龙或黄龙,是施秉最早现世的龙。
草龙的龙头、龙身、龙尾连同龙宝均用稻草编扎,整条龙的造型都是定好型的,只是大小长短的规格有所区别。传统的草把龙是祭祀兼娱乐用的大龙,该龙有7节至9节,长约12至16米,龙身约碗口粗。另有小儿童玩耍的小龙,分别为独节、三节、五节几种。无论大龙、小龙,出灯游玩时都会通体插满燃香,在龙头上挂红布。
水龙,俗称青龙或柳龙。
玩水龙是白天举行的活动,其整个龙身是用柳枝捆在骨架上,使龙的外观呈绿色,一般为七节至九节,长约12至16米。玩水龙时,人们会将水泼向龙和狗,并互相泼水嬉戏,寓意无灾无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亮龙,俗称火龙或竹龙。
亮龙是晚上玩的一种,且有灯光,配以草把龙共闹元宵。亮龙通体骨架是用竹篾编扎而成,龙头龙尾造型扎好后,用白布糊面,彩绘描图,然后在龙头上安装龙角、龙眼、龙舌、龙牙、龙须等,在龙身的骨架外圈上贴上红纸剪的龙鳞,龙体内安装龙蛋作为照明的灯笼,灯笼内插上蜡烛或自制的草鞋板。亮龙通常为七至十一节,长约12至20米。每条龙还配有龙宝(龙珠),龙宝的编制采用120个小竹圈组合而成,俗称金钱宝。亮龙在出灯前需进行开光仪式,以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亮头亮尾龙,俗称异龙。
亮头亮尾龙现世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基于施秉苗汉等多民族杂居的特点而诞生,是为维护各民族团结的局面而创新出的一个综合性特色龙。该龙的编制造型取亮龙的头和尾,与草把龙的龙身进行组合,龙的长度为七至九节,约12至16六米。
当龙灯穿街过巷时,常有妇女携抱其年幼子女有意从龙身下穿过,意在祈求神龙庇佑孩子无病无灾、成长健壮。
回顾施秉玩龙盛景
在2017年元宵灯会上,施秉县出现了两条108米长的巨龙。该龙出自施秉民间艺人之手,制作考究,工艺精细,形象精美。
由巨龙在龙灯游行队伍前开道,一边是 108米的巨型亮龙,一边是108米的巨型草把龙,两条龙并排而行,中间和巨龙两边是120条传统小型草把龙跟随,前呼后拥地护着巨龙前进。巨龙身后,20多支龙灯会队伍依次跟随,阵容庞大,各龙灯会都有各自标志性的领头彩车开道,其后是故事车,每车之间均安置一个文艺队伍。
前有高跷队开路,后有跳花灯、划彩船、逗蚌壳、玩乌龟、舞狮子等节目。伴随龙灯游行还有牌灯、鱼灯、虾灯等,最后由龙灯扫尾压阵。整个游行队伍长达几里,盛况空前,在施秉玩龙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