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城关第三小学 梁小妹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近几年,创新能力作为一个脍炙人口的时代话题,被引用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样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新的教学理念被重新注入现代的教学过程,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敢”字当头。只有学生敢想才会敢说,想说才能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思考。例如 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创编“猴子分桃”的童话故事的情境: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猴王在果园里为小猴分桃子。猴王说:“我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直嚷:“太少,太少。”猴王又说:“我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吃,怎么样?”小猴听了还是嫌少,试探地问:“大王,再多给一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地说:“那好吧!给你们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故事讲完了,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这里教师意味深长地问:“同学们,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呢?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商不变的性质”。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小学生只对故事的情节感兴趣,而忽视故事中所提示的数学问题和基本数学事实,应把语言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突出数学问题情境的主体要体——数学问题。
二、借助生活化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学生往往理解能力较弱,不能够很好地把握题目中所有要求。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相应的题目要求往往会比较长,对于小学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看到比较长的题目,许多学生便会从心底产生畏惧,从而无法平心静气地投入相关问题的解决中,从而导致学生的审题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所以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为了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生活化意识,合理提取题目中有用的信息,适当对题目要求进行精简,这样一来,可以有助于小学学生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可以使得小学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从而快速地找到解题方法,完成相应的题目。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六课“多位数乘一位数”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应该合理结合生活场景进行题目的设计,比如:“小花妈妈去超市买东西,牛肉60块钱一斤,小明妈妈买了3斤,共花了多少钱?”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结合生活化场景,对小学教材题目进行有效的设计。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学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更加快速地定位相关问题的知识点,从而更好地得出相应的答案,也能极大地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效率,最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这门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践行,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与目标,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既能够以全新的姿态投入教学中,教师也能够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进与优化,会使得课堂的学习氛围逐渐活跃,学生与教师都会受到相应的鼓励,会更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