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琼
锣鼓咚咚响,催得人心慌,碗筷忙丢下,龙棒个个抢。
大年三十过后,正月初七就开始出灯了,甚至更早些。
对于以前年年都玩龙灯的古城镇远人来说,三年疫情的蛰伏,今年大家怎么也忍不住心里的激动、兴奋,不管男女老少出门便跟着一支龙灯队,走街串巷,在嘘花炸龙中乐此不疲。
玩龙灯是统称,跳花灯和舞龙耍狮则是不变的主题,一文一武,一刚一柔。
花灯,是用五颜六色的鲜纸制作出来的一排排牌灯,扎故事。题材丰富多彩,有神话故事、英雄义士、民间机智人物等,造型也是栩栩如生。跟随在牌灯后面的舞蹈队,以民族舞和现代舞压轴。踩龙船、舞狮子是必不可少的。
踩龙船是用竹条编织成船的模样,再用彩色的纸扎成,中间空。花枝招展的姑娘,身着光鲜的戏服,脚穿漂亮的绣花鞋,踩着碎步,手提彩船的两边,扭动腰肢,舞步蹁跹。紧紧跟着船舶的艄公,脸上戴着张扬脸谱,银须上翘,手拿彩篙,迈着方步。两人踩着鼓点亦步亦趋,一唱一和,举手投足配合默契、完美。
躲藏在蚌壳里的蚌壳精妩媚妖娆,她一步三摇,弱风扶柳的腰肢摇摇摆摆,扇蚌壳一开一合。旁边的乌龟精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更有故意烘托气氛的观众去拍一拍,拉一拉,蚌壳精羞羞答答,躲躲闪闪,娇嗔的样子格外惹人怜惜疼爱,看得人们也是忍俊不禁。
幽默诙谐的济公活佛本来就是老顽童,喜欢热闹,这场面怎么可能少他?一成不变的破烂衣服,破烂的鞋子,破烂的扇子,腰间挂着酒壶,东倒西歪、忽前忽后的窜着。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一副哪里不平哪里有我的模样。
少数民族的队伍,总是格外吸引观众的眼球。古城附近的苗族、侗族、土家族等纷纷赶来,各民族服装、舞蹈、音乐各具特色,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更少不了踩高跷等活动,各种节目精彩纷呈,很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味道。
根据资料显示,镇远在先秦时期,属楚、秦黔中郡地,汉改武陵郡,属无阳县地。楚汉文化交织,玩龙舞狮跳花灯沿袭已久。
在锣鼓、号角声中龙灯队晃头摆尾,畅游街头巷尾。期间,每一条龙灯队伍会选择一些街道、单位,或殷实的人家,上门舞龙。能够上阵舞龙的汉子,必定身强力壮,反应敏捷。手持龙珠的指挥人,身体健硕,耐力很强。锣鼓声起,指挥人的手臂用力往上高高一扬龙珠,接着手腕一翻,一个漂亮引龙出洞,一场让人荡气回肠的舞龙拉开了序幕。在龙珠的诱导下,龙身龙尾紧紧跟随龙头,大家配合默契,在闪转腾挪中,把游、穿、跃、翻、滚、戏、缠等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一时间,雄霸天下的真龙气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龙珠边舞边说些吉祥语:龙脑壳上五色花,(是啊!龙身们的呼和)新年来到主人家(是啊!),这家主人真爱好(是啊!),主人客气能发家(是啊!)等。
龙灯所到之处时不时烟花四起,烟花弥漫,舞龙者大都上身赤裸地迎接嘘花的挑战,舞龙嘘花不愧称之为勇敢者的游戏。
镇远的龙灯,到了十五,就到文化园举行最后的舞龙比赛,各队铆足了劲,大显身手。现场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比赛结束,就开始化龙。化龙,通常在氵舞 阳河畔进行,把龙放在地上,将事先准备的花筒炮、烟花鞭炮等火花对着龙身喷,待龙灯燃烧殆尽,再把其残骸送入水中,意为送龙归海。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而今,春节期间玩龙灯,又多了一层意义,庆贺人们过上风调雨顺美好幸福的日子。
古城的龙灯,与漫长深远的传统文化迷宫一样生生不息,源远流长!